來源:經濟日報
2020-10-02 12:35:10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科技幫扶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北京市科協引導16家涉農科技社團積極開展科技助力精準幫扶及扶貧工作,服務覆蓋全國9個省份35個貧困縣,累計精準幫扶41013人。
在科技資源豐富的北京,有大批科技工作者在北京市科協的組織下,多年來一直幫扶貧困地區精準脫貧。很多教授深入扶貧一線,幫助貧困群眾和低收入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經濟日報記者深入一線采訪,帶您看看他們的致富成果。
說農民聽得懂的話
陳春秀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記者采訪她時,這位60歲的大姐正在北京市順義區楊鎮荊坨村的菜地里指導農民應對病蟲害。作為一位農業科學家,陳春秀既能“站得高”,又能接地氣。
說起“站得高”,陳春秀團隊30多年前就培育出享譽國內的西瓜品種“京欣一號”,累計推廣面積4500萬畝,創造社會經濟價值5億多元,曾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中國首個西瓜雜交一代品種,如今流行的許多西瓜品種,都與“京欣一號”有親緣關系。
說起接地氣,北京蔬菜學會助農專家很多,但每次調研農民意愿,問他們愿意請哪位專家來講課,陳春秀的呼聲最高。農民們說:“陳春秀老師講的,我們能聽懂。”
“要致富,先學技術!農民最需要技術!”57歲的荊坨村村民李維松已經認識陳春秀很多年。在他看來,陳老師講的課太實用了,都能換成真金白銀。“家里7畝半地種菜,跟陳老師學之前,一畝地毛收入5000元,現在一畝地收入2萬多元,收入翻了好幾倍”。李維松翻開微信記錄說:“今年春天,我家3個大棚的西紅柿剛剛定植,卻因為倒春寒受了凍害,我把照片發給陳老師,向她請教。陳老師馬上回復,把西紅柿苗頂上的尖兒掐了,出側枝,用側枝結果就行。”
李維松掐掉西紅柿尖兒,發現產量基本沒啥影響,只是晚熟了幾天。如果沒有陳老師指導,就只能把滿棚的苗都拔掉栽新的了,西紅柿起碼得晚上市20天,損失就大了。
陳春秀說,“要推廣讓農民增收的實用技術,不是在實驗室,不是在辦公室,得深入田間地頭,把實踐跟理論相結合,把技術做規范,把道理講清楚,教簡單易學的,農民就明白了”。
“陳老師走到哪兒,哪兒就發光。”北京市順義區楊鎮荊坨村黨支部書記李曉豐說,荊坨村曾是低收入村。陳春秀2017年開始到荊坨村指導“脫低”幫扶工作,引入蔬菜新品種,做技術培訓,通過示范農戶帶動其他農戶發展,對荊坨村蔬菜產業發展實行全方位升級改造。
不只是荊坨村,陳春秀善于因地制宜,為不同地區量身規劃適合當地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在山西陽泉,陳春秀推廣蔬菜新品種,為3個貧困縣發展5000畝設施蔬菜產業,并連續3年培訓當地農民;在江西瑞金,通過當地種植業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民設施蔬菜的發展,農民生活邁向小康;在山東莘縣,通過技術支持對當地香瓜進行品種更新,莘縣香瓜已成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山東壽光,通過合理用藥、控制溫度濕度減少病蟲害的技術培訓,原來一畝菜地一年要用2000元農藥,現在只需800元,不僅降低了成本,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科研要與產業并軌
“咕咕,咕咕咕……”還沒走進北京泰豐肉鴿養殖專業合作社,記者遠遠地就聽到鴿子此起彼伏的叫聲。合作社位于北京市大興區長子營鎮小黑垡村,北京泰豐肉鴿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會才這些年生意做得不錯,收入穩定,先后投入300萬元用于村內增收“脫低”工作。很難想象,這位當地村民眼中的“大老板”,曾為養殖肉鴿賠光所有積蓄,還欠村里一筆錢。
韓會才2000年開始養殖肉鴿,當年12月,1000多對鴿子突然發病。當時肉鴿養殖屬于新興產業,北京沒有專治鴿病的獸醫,韓會才帶著病鴿、死鴿一趟趟到專業機構做化驗,幾番奔波才知道,鴿子感染了沙門氏菌。韓會才翻遍技術書,試著自行給肉鴿用藥,但效果不佳,鴿沙門氏菌病幾年都未能根除,嚴重影響了合作社效益。加上2003年、2005年禽流感影響,韓會才虧損越來越大,直到2006年,他不僅賠光所有積蓄,還欠村里64萬元。
在韓會才一籌莫展時,北京畜牧獸醫學會專家主動敲開了泰豐肉鴿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大門。“2003年、2005年,國內禽流感頻發,學會理事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在開展相關研究時發現,鴿子對于禽流感毒株不易感,由此推斷肉鴿產業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便開始與多家肉鴿養殖場聯系,加快產學研融合發展。”北京畜牧獸醫學會專家步衛東說。
在專家的指導幫助下,韓會才掌握了防治鴿沙門氏菌病的正確用藥方法和飼養技術,困擾多年的鴿病終于得到解決。問題迎刃而解,合作社的效益也得到提升。2008年底,韓會才還清了所有欠債。
步衛東介紹,北京畜牧獸醫學會與韓會才從此建立聯系,對合作社的肉鴿開展核心群選育、種群提純復壯等研究,并指導引進國外肉鴿品種,以保持鴿群生產性能,適應規模化養殖需求。隨著聯系日益緊密,泰豐肉鴿養殖專業合作社先后成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肉鴿養殖試驗基地、北京畜牧獸醫學會“科技套餐”項目基地。
小黑垡村曾是低收入村,村里有400多名低收入群眾。韓會才吸納低收入群眾加入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60歲的村民李樹合在泰豐肉鴿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5年,負責給肉鴿添加飼料、打掃鴿舍衛生。由于患有殘疾,李樹合此前一直沒有穩定收入。“現在,我和妻子在這里工作,一個月共有6000元工資。”李樹合說,像自己一樣在合作社工作的殘疾人還有40多人,生活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善。
步衛東介紹,通過科技社團精準對口幫扶,低收入養殖戶生活明顯好轉。“這也是我們科研人的使命。”步衛東說。
科技賦能精準脫貧
投身于精準扶貧助農工作的,不只是北京蔬菜學會和北京畜牧獸醫學會的專家們。北京農學會“智農寶”農產品電子商務團隊,采用“生產基地+深加工企業+電商”幫扶模式,匯集北京及周邊2300多家覆蓋低收入戶的農業基地信息,通過在線精準營銷、專家講解產品成分的模式,實現農產品“直供”,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目前,“智農寶”已輻射北京2000多個社區群體,真正實現“互聯網+社區營銷”。
北京作物學會會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的對口幫扶地區包括內蒙古通遼市、河北淶源縣、海南樂東縣等地多個村莊。趙久然的玉米團隊結合當地實際需求建立“科技套餐”工程示范基地,向貧困戶和企業單位提供種植玉米的良種良法。2019年,他們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服務90天,帶動2000多人脫貧。
北京食用菌協會會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劉宇的主要幫扶地區在河北省。他幫助當地貧困戶栽培食用菌,并幫助構建貧困縣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營銷生態和金融保障機制,鞏固貧困戶致富成果,防止貧困戶返貧。2017年至2019年,劉宇帶動對口扶貧點837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至3500元。
北京農業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嚴海軍主要服務新疆、寧夏、內蒙古、浙江等地的貧困地區,幫助各地解決大量農田灌溉實際困難和技術問題。5年來,他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服務累計1000多天,帶動2000多人脫貧。他總結出的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已在全國16個省份建立了近100個示范應用和推廣輻射基地,累計示范推廣面積105.47萬畝。
2019年,北京市科協組織動員16家科技社團的1100名科技工作者,通過實施“科技套餐”工程和“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積極開展科技助力精準幫扶及扶貧工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