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0-10-12 10:44:10
【奮斗實干在一線】
帶領村民發展集體經濟致富的主心骨
——記青海省德令哈市東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童學成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蘇烽
東山村是戈壁新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的東大門,秋日的陽光下,寬敞的柏油路和成帶狀的綠茵長廊依村而伴,長廊盡頭僅剩的一小塊麥田印證著村落變遷的足跡,而旁邊多層的民居和聯排的商鋪次第排開,規制有序,展示著東山村邁向小康社會的鏗鏘步伐。
“我們村不僅村容村貌漂亮整潔,而且致富產業也是遍地開花,這全憑童書記這些年帶著我們大家伙干。”村民劉永順口中帶領大家奔小康的“領路人”,就是東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童學成。
見到童學成時,是在村黨支部所在地——東盛大廈五樓的一間辦公室里,他正忙著梳理村民委員會近期的工作。提起村子的發展歷程,這位老黨員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這個東盛大廈的名字就是寓意東山村日益興盛,現在你看,整棟樓里的東盛酒店、東盛商貿、東盛喜宴樣樣俱全,看著集餐飲、會議、住宿為一體的大廈,你能想象這里是由當初一個‘空殼村’發展而來的嗎?”童學成說,“東山村能有今天并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村民們齊心聽黨話、跟黨走,團結一心搞發展得來的。”
2001年,當年36歲的童學成被村民們推選為東山村村委會主任。
童學成成了村里人脫貧致富的“主心骨”,上任后,他白天在村委會召集村里的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開會討論,晚上到村里的能人和致富帶頭人家中串門取經。
“要發展就先得有個好班子。”幾經討論和研究,東山村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很快便敲定了下來。同時,童學成還完善了村里的各項規章制度,推進了村務、財務、重大事項公開,強化了村干部任職盡責規范和設立村規民約,為東山村的第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可接下來該怎么做?東山村屬于典型的城中村,全村270戶1030名村民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025公頃,村民溫飽問題尚得不到解決,產業發展更是無從談起,積貧積弱,重重難題擺在童學成面前。
“我別的本事沒有,就是勤快。”下定決心改變村子貧困面貌的童學成不甘安于現狀,也不能辜負村民們的信任,他四處奔忙,不是在去別的村子取經的路上,就是往各大局里和鄉政府問政策、要項目。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憑著這樣的韌勁兒和信念,童學成的思路和步伐逐漸開闊。他先后帶領村民投資138萬元成立了東山養殖小區,發展規模養殖,年出欄綿羊2000多只、牛40多頭;投資100萬元,改善村莊環境,完成了污水改造項目,使村莊垃圾得到了初步處理,環境得到了改善;爭取到了村級道路硬化項目,為東山村硬化公路2.52公里,其中主線1.48公里,支線1.04公里,占全部鄉村道路的44.9%……
在童學成的帶領下,村民們沒有了后顧之憂,甩開膀子一門心思搞起了發展,童學成也被大家推舉為村黨支部書記。
“我們把黨組織建設作為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和保證,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帶動作用,探索出了‘村黨支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先后通過土地流轉、商鋪出租、招商引資等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斷延伸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童學成說。
旺達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牛羊養殖基地是在村黨支部的鼓勵下由130戶村民入股建成的。負責人史生財介紹,合作社經過十幾年的經營發展,如今每年平均有50萬元以上的收入,就在去年一年合作社就盈利了80萬元。
“今年畜產品價格非常好,合作社的收入肯定還要漲,現在童書記還帶著我們做電商,這下畜產品的銷路更廣了。”史生財說。
像史生財一樣,東山村村民依靠村里集生產、加工、商貿、餐飲、物流、冷鏈倉儲一體化的村集體產業,生活水平得到不斷的改善,走出了過去靠天吃飯的困境。如今的東山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集體經濟收入連年過百萬元,僅2019年集體經濟收益就達20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3至4萬元。
不僅如此,童學成還很好地利用了地處德令哈市區的地理優勢,引進5家企業入駐由村集體出資修建的東盛商貿有限公司,建成4座商務庫房、1處枸杞烘干工廠和1家養殖專業合作社,并修建了東山村冷鏈倉儲配送中心1處。到目前,東山村集體經濟累計投入5272.9萬元,累計集體經濟收入達767.07萬元。按照所得收益的40%用于村集體資金繼續發展,30%用于股民分紅,30%用于全村村民福利分紅。
村民富了,村莊美了,可童學成忙碌依舊,發展村集體經濟,決勝全面小康,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童學成說:“要想帶動村民持續穩定增收,過上小康的生活,還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大力培育新業態。”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2日 04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