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10-15 05:07:10
地處武陵山區的湖北宜昌百年關村兩代村醫接力守護村民健康——
村衛生室“飛”來大學生村醫小“海燕”(眾生相)
裴光鑫(右)和楊海燕(中)一起為村民看病。
“咳嗽不要命,但煙酒還是早戒早好哦。”
“您是害了‘富貴病’,以后可不能光吃大魚大肉啦。”
“您去山上摘點金銀花,當茶喝還消炎。”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樂坪鎮百年關村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村衛生室門口佇立著兩棵百歲有余的榆樹。平日里,看病的、過路的、閑敘的,經常三三兩兩聚在樹下。
榆樹下的一棟兩層小樓就是百年關村衛生室,里面不僅整潔明亮、設施齊全,還有兩位村民信賴的村醫——行醫50年的老中醫裴光鑫和23歲的大學生楊海燕。
正像這兩株蒼老粗壯的榆樹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守望著錯落散居的山里人家一樣,百年關村一老一少兩代村醫接力傳承、堅守崗位,守護著村民們的健康。
老村醫:
深山里的“QQ救護車”
“裴醫生,你今天在哦!快幫我看看我這個腰疼是怎么回事。”在百年關村,幾乎沒人不認識老村醫裴光鑫,他在這里當村醫已經50年了。記者見到他時,70歲的裴醫生身穿白大褂,正在村衛生室接診,精神矍鑠。空閑時,裴醫生打開了話匣子。
“原本我是個民辦教師,看到農村缺醫少藥,便棄教從醫。”裴光鑫說,20世紀60年代末,他經過3個月培訓就當上“赤腳醫生”,用方言講,完全就是個“泥腿子”。
“赤腳醫生”如何看病呢?裴光鑫伸出手指比劃道:“看病有‘三土’:土房、土藥和土醫,吃藥有‘四自’:自采、自種、自制和自用,還加上一個針灸治療。”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是農民怕生病、病不起的真實寫照。在裴光鑫行醫的早年間,村民們生病了,都是“小病拖、大病磨,病重了還喝不上藥”。村里醫療條件有限,村醫也只能在山里尋找一些草藥來為村民治病。
守護村民健康的擔子不輕,為了當好村醫,裴光鑫沒少付出努力。他向周邊有名氣的醫生求教,又到宜昌市學習了5年。時間一長,裴光鑫在中醫治療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村民們都知道裴醫生看病“拿得準”“治得好”,許多人走幾個小時山路來找他,裴光鑫也經常背著藥箱入戶看病。
2008年,裴光鑫買了一輛奇瑞QQ小轎車。人們不解:裴醫生家距離村衛生室不過百米,走路就能上班,何必買車?裴光鑫想的是,這樣他下鄉看病就方便了。
村里的貧困戶嚴萬美患高血壓多年,裴光鑫隔三岔五上門隨訪為她量血壓,叮囑用藥常識。如今,嚴萬美的血壓已經從180毫米汞柱穩定降到了120毫米汞柱。
去年一天,宮頸癌手術化療后在家休養的嚴萬美,忽然感到腹部劇痛。緊急關頭,嚴萬美和家人第一時間想到裴醫生。接到電話后,裴光鑫立馬開上私家車,帶嚴萬美趕到縣醫院,又轉送市醫院,一刻不耽誤地進了手術室。
“不是裴醫生不怕累送我,我怕是都活不成命了。”多虧及時治療,嚴萬美的腸穿孔已痊愈,提起這件事她仍感激不盡。
行醫50年,村里哪一戶哪個人有什么病,誰家的媳婦什么時候到預產期,誰家的孩子什么時候該接種何種疫苗,裴光鑫心里都有一本賬,明鏡兒似的。三更半夜、冰天雪地,裴光鑫24小時隨時驅車出診,護送救助了20多名命懸一線的重急病村民。村民們都說:“裴醫生不僅醫術厲害,還硬是把私家車開成救護車。”
令裴光鑫欣慰的是,這些年政府的醫療政策好、投入大,村民都買了醫保,看病能夠按比例報銷。如今,村衛生室有了診療室、中藥房和基本檢查設備,還裝上了遠程診療系統,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市里大專家的診療服務。“小病不出村、大病需轉診、急病要護送”,裴光鑫這樣總結自己的“行醫經”。
不過,古稀之年的裴光鑫還有一樁“心事”:這么多年來百年關村的村醫就他一人,10年前他就該退休了,哪天“超齡服役”的他真看不動病了,鎮衛生院路程又遠,村子里沒有村醫可怎么行?
“接班人”:
“留在村里有‘三好’”
老村醫的擔憂并不是個例。
幾年前,宜昌市衛健委的調研顯示,全市鄉村衛生室普遍存在隊伍老化、后繼無人的難題。
“五峰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又是深度貧困縣,2019年脫貧摘帽前,每3個貧困人口中就有1個是因病致貧。”五峰衛健局負責人介紹,作為農村群眾健康的“守門人”,鄉村醫生服務能力較弱,隊伍青黃不接,難以滿足村民的就醫需求。
2014年,宜昌啟動大學生村醫定向委托培養計劃,在戶籍所在地縣市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含中職生)中定向委托培養鄉村醫生。根據計劃,全日制3年的培養中,政府每年補助1萬元,免學費、補助生活費,對畢業的委培大學生村醫實行“縣聘鄉管村用”,回當地村衛生室工作不低于5年,期滿后可在本縣(市、區)范圍內流動。百年關村的“95后”小村醫楊海燕就是這樣上了崗。
楊海燕本是五峰縣長樂坪鎮菖蒲溪村人,2015年高考后,她通過定向委培計劃在三峽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就讀,畢業后又到五峰縣人民醫院進修培訓,到2019年3月,小海燕回到五峰縣長樂坪鎮,“飛”進了百年關村衛生室。
扎一個利落的馬尾,戴一副黑框眼鏡,23歲的楊海燕看起來稚氣未脫,接診時卻非常專業。
“您最近感覺怎么樣?頭暈不暈?我給您量下血壓,別緊張哦。”在村衛生室,楊海燕熟練地為80歲的曾慶秀婆婆測量血壓,還叮囑老人按時吃藥、注意飲食、補充營養。
“小楊態度好、服務好,就跟自己的親人一樣。”提到這名“村醫丫頭”,曾慶秀婆婆豎起大拇指,“每次她上門看我,我都囑咐她騎摩托車小心點。”
原來,和裴醫生一樣,為方便出診,2019年5月楊海燕就用頭兩個月的工資購買了一輛摩托車。村里留守的老人多,楊海燕隔三岔五就騎摩托車上門提供血糖、血壓測量等公共衛生服務,一并帶去降壓藥等藥物,囑咐老人按時服藥。楊海燕說,一開始她還不會騎摩托車,經常摔得青一塊紫一塊,現在她已經是騎摩托的“高手”了。
76歲的村民朱宏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因為兩個兒子在外務工,長期以來,家中只有她和兒媳婦及兩個孫兒留守。山路不便,田間農活又繁多,朱宏菊很少主動去村衛生室體檢就醫,卻也知道村里來了位大學生村醫。“我們跟海燕蠻熟,她人蠻好,經常到屋里來為我量血壓。”
69歲的村民朱宏香提起楊海燕更是激動:“那次突發腦梗,多虧楊醫生及時趕到,我才撿回一條命。”
原來,今年農歷正月廿三晚上10點多,朱宏香出現頭暈、發抖等癥狀。正值疫情期間,家人都在外地,朱宏香試著撥通了楊海燕的手機。
“好,我馬上到!”楊海燕二話沒說,冒雪趕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朱宏香家,鞋襪都被雪水濕透。評估完病情,來不及歇口氣,楊海燕又攙扶著朱宏香一步步下山,轉診到縣醫院。
一年多下來,楊海燕熟悉了村里大多數村民的健康狀況,也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她感慨,“留在村里有‘三好’”。一是村民們真誠樸素,大家待她像親人一樣溫暖;二是村醫的工資待遇有保障,去年7月,她考取了鎮衛生院的編制,職業晉升還有提升空間;三是有師傅一對一指導,專業技能有長進,去年,她已順利考取執業醫師助理資格證。
守村寨:
“像師傅那樣扎根大山”
楊海燕口中的師傅,就是老村醫裴光鑫。
五峰采取輪訓、師帶徒等方式,對大學生村醫進行全方位培訓,只為年輕人能盡快提升技能、獨當一面。在百年關村,老村醫裴光鑫和大學生楊海燕結成了師徒。他帶楊海燕下村入戶,到每家每戶熟悉情況,尤其是對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裴醫生都叮囑楊海燕要多加關注。
師傅傾囊相授,徒弟也積極奮進。盡管楊海燕家距離百年關村衛生室只有25公里,她半個月才回去一次。來村里一年多,楊海燕已經學會開中藥處方,“裴醫生將中醫方法一遍遍地教我,我現在針灸、拔罐都會了。”
在師傅裴光鑫口中,這個徒弟很敬業:“小楊醫生工作踏實肯干、認真負責,還幫著把全村的公共衛生資料整理到電腦里。”令師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楊海燕經常周末也不回家,就留在村里加班學習,“她不是一到周五就跑了,說明很安心在這里,真心為村民服務。”
楊海燕正在做的公共衛生資料整理,是為每個家庭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與普通臨床醫生不同,村醫不僅要有臨床醫療知識,還要會基礎護理、基本公共衛生管理、衛生防疫及農村常見病治療等,尤其是發揮信息化方面的優勢,前移疾病預防關口,將“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織密基層健康網。
大學生村醫的到來,讓裴光鑫的“心事”終于了了。“現在好了,衛生室有人值班,另一個人還可以上山出診,而且我們倆是一老一少、中西結合,合作得很好,山村衛生事業后繼有人了,可以更好地為鄉親們服務。”
按照“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目標,截至目前,宜昌市已分批定向委培大學生村醫1275人,畢業上崗779人。宜昌市政府還出臺了《宜昌市村衛生室人事管理辦法》,明確鄉村醫生的身份管理、收入待遇、養老保障、職業發展、進退機制等,委培學生畢業后鄉村醫生經招聘考核后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內管理。實施鄉村醫生定向委托培養前后,全市35歲以下村醫占比由11.5%上升到27.5%,大專學歷占比由5.4%上升到31.83%,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人數占比由11.6%上升到19.8%。以大學生村醫為突破口,宜昌已為全市30多萬農民建立了詳細的電子健康檔案,為全市20多萬老年慢性病患者簽訂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在實施定向委托培養計劃啟動前三年,宜昌市平均每年僅有4人進入鄉村醫生隊伍。如今,隨著定向委培村醫陸續畢業進入村衛生室工作,超齡老村醫可以有序安心退出,鄉村醫生隊伍逐步年輕化。此外,新進的鄉村醫生都具備全日制醫學大專學歷,一改過去低素質低水平的村醫補充機制,有效解決了村醫后繼無人、素質不高的難題,鄉村醫生隊伍走上職業化、專業化道路。
“將村醫逐步由過去的半醫半農人員,轉變為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是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大跨越,有利于補齊基層醫療服務的短板。”宜昌市衛計委負責人說,到“十三五”末,全市1392個行政村,每村都將有一名大學生村醫,履行全科醫生、健康教育師和公共衛生人員的職責,成為村民離不開的健康“守護人”。
“現在我要發揮余熱,帶出一個村民滿意的徒弟,繼續為大家服務,這樣我就能安心退休了。”裴光鑫這樣規劃未來。
記者問楊海燕,5年服務期滿后,有什么打算?
她毫不猶豫地說:“我還是想留下來,像師傅那樣扎根大山。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一直為村民服務。”楊海燕的目標很明確:“醫生是一個很嚴肅的職業,不進步就會落后。我要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爭取在兩年后考到執業醫師證,勝任村衛生室的工作,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村發展。”
(本版照片均為楊威攝)
葉 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