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11-08 04:08:11
帶動近五十萬人就業
非遺扶貧 讓日子更有奔頭(新數據 新看點)
學會一門手藝,全家有望脫貧致富。包括剪紙、刺繡、繪畫、金屬鍛制、建筑營造等在內的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帶動城鄉就業、促進脫貧增收的作用。從2018年7月以來,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地方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超過2000所,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增收。
——給人力量:帶動近50萬人就業,助力20多萬貧困戶脫貧。
“我現在覺得渾身都是勁兒!”——這幾年,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學習了臨夏磚雕制作技藝,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貧困戶張宏杰干勁十足。當地不少群眾在工坊實現穩定就業,月平均收入4000多元。
缺乏一技之長,通常是制約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重要因素。而實際上,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往往是傳統工藝的富集區,特色突出、數量眾多的非遺資源正是這里的優勢所在。
守著資源沒飯吃?不,要讓資源變資產!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就是想辦法讓貧困戶掌握當地的傳統工藝,擁有一技之長,讓父老鄉親依靠自己的雙手就能居家就業、就地脫貧。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各地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帶動項目超過2200個,帶動近50萬人就業,助力20多萬貧困戶實現脫貧。
——給人信心:不僅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地處深山的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近年來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銀飾鍛制和非遺旅游發展得很紅火。但年初受疫情影響,游人減少,銀飾滯銷。
6月份傳來好消息,為解決非遺產品銷售難題、有效擴大消費,在文化和旅游部、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的支持下,幾大電商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非遺相關單位、企業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各平臺開展銷售活動。
這次觸網的“非遺購物節”讓銀匠潘仕學很激動,他接受了電商知識培訓,也看到了網絡銷售的巨大潛力。他說,“我們偏遠地區的苗族銀飾直接對接城市消費,銷售渠道更暢通了,對以后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我國各地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里,各有關部門廣泛組織開展傳統工藝培訓,提升村民的產品制作能力、設計開發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各部門積極舉辦各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組織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進入各景區、景點和公共服務場所,加大線上線下的宣傳和營銷力度……
依托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扶貧的“造血式”扶貧不僅教授村民一技之長,更拓寬其眼界、打開其思路;不僅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給人奔頭:吸引年輕人,煥發新活力。
村民牟淑平家住甘肅省隴西縣云田鎮三十鋪村。之前,外出打工是當地貧困戶增收的主要渠道,牟淑平和丈夫都外出打工。
后來村里成立了隴西刺繡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牟淑平和其他20多名婦女經過培訓,成為工坊的成員。
傳著手藝、賺著鈔票,還能守著娃、顧著家,這不僅在物質上有助于父老鄉親脫貧致富,而且在文化上有益于傳統工藝的接續傳承。
“做刺繡能賺上錢,孩子們、老人們都歡喜,村里更熱鬧、更有活力了。”在湖南省花垣縣,許多在外打工的婦女回來了、走進了工坊,她們喜上眉梢,“工作家庭兩不誤,多好??!”
鄉村振興,離不開年輕人,也離不開文化振興。非遺扶貧帶來的可喜變化,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并給鄉村振興注入文化滋養。煥發活力、充滿希望的鄉村,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本報記者 鄭海鷗
【編輯:田博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