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1-23 15:56:11
新華網廣州11月23日電(盧鑒) 初冬時節,珠江之畔,粉紅色異木棉綻放,花城廣州生機勃勃。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近期在廣東廣州舉行,全球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暢論“‘雙循環’下中國金融的挑戰和機遇”。
會議現場。新華網 盧鑒 攝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簡稱“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成為現場關注焦點。多位與會人士認為,在“雙循環”下,中國經濟三季度能在全球戰“疫”中率先突圍,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彰顯出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中國金融應推進雙向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賦能”全球實體經濟發展。
雙向開放的中國金融 給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金融雙向開放”,這一表述成為與會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認為,中國金融應繼續高舉全球化的大旗,以更高水平的開放來更多地參與全球貿易規則制定。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增長才有力。“雙循環”下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金融的活力,中國堅定保持開放的姿態,為疫情背景下的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源動力”。
近日,涵蓋15個成員國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以視頻方式簽署。
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在金融市場不斷開放的條件下,中國金融監管體系須提升在國際金融治理方面的參與度,通過金融手段促進區域合作。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的恢復增長也需要中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里克·博格洛夫認為,開放讓中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成功轉型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在密切互動中實現的,中國的開放對整個世界都至關重要。
平衡鼓勵創新和風險控制 金融監管要既能“疏”又能“導”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險制度,這些表述引起與會人士的關注。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黃曉龍認為,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應平衡好“有效地支持世界經濟”和“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這需要創新制度設計,金融是“活水”,中國要設計一個既能“疏”又能“導”的機制,存款保險制度就是一個良好的探索。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洪章認為,在中國金融雙向開放的過程中,我國要升級監管工具,防范國內外市場聯合程度提高以后可能帶來的非法套利行為,抵御內外市場打通以后可能帶來的市場波動性風險。
全球金融數字化轉型加速,數字金融新模式不斷涌現,給金融監管的實踐帶來新課題。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金融科技業的發展在逐步地模糊金融和科技的邊界,中國的金融監管應在給創新預留一定空間的前提下,保持對這些風險的有效控制。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怎樣定義金融風險,這取決于我們的站位和思維,金融監管手段應跟上數字金融的新變化,防止“燈下黑”。
以開放融合視野讀懂灣區潛力 引領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簡稱“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灣區,放眼全球,灣區具有多重金融優勢和特色:它體量大,2019年灣區生產總值達到11.62萬億元;它經濟金融生態樣本豐富,擁有三種貨幣和不同的貨幣制度,匯集了全球的金融人才。
在“雙循環”之下,灣區應如何強化金融支撐?多位與會學者專家建議,灣區應走開放融合之路,引領高質量協調發展。
中國金融出版社總編輯郭建偉認為,“雙循環”下,灣區應通過擴大開放、互相融合,力爭走在“金融雙向開放”的前列。
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徐秀彬認為,灣區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融合發展,若能在灣區范圍內打通貨幣相關規則,整個金融市場將會融合得更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