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2020-11-26 20:03:11
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道 俄羅斯《星火》周刊網站11月23日刊發記者斯韋特蘭·蘇霍娃對俄羅斯科學院普里馬科夫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亞太研究中心主任亞歷山大·洛馬諾夫教授的采訪稱,中國經濟正從重量轉向重質。中國致力于成為世界科技研發和現代化生產中心。全文摘編如下:
不久前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發表了一系列綱領性聲明,使我們得以評價中國領導層為國家提出的規劃和遠景目標。
記者問:中共五中全會有哪些轟動性消息?
洛馬諾夫答:習近平承諾到2035年前使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番。中國共產黨打算15年后使中國的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即從目前的1萬美元提高到大約2萬美元。考慮到人口規模,這是雄心勃勃的目標。目前在中國,約有4億人屬于中產階層。下一階段,其人數將接近10億。中國有機會徹底解決貧困問題,開始向中等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邁進,逐步降低社會不平等程度。
如果中國的愿景得以實現,它將變成全世界制造商競爭的廣闊消費市場。內部消費將有助于搞好所有必要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包括高科技產品,把對它們的需求維持在應有水平,而不必擔心外部市場。“十四五”規劃和新經濟發展政策將是朝此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問:中國新經濟政策的本質是什么?
答:新方針的基礎是中共5月首次宣布的“雙循環”經濟口號。這指的是,以國內循環,即國內商品的生產、分配和消費為主體,國際循環,即進出口與之相互促進。
改革年代,中國成為“全球大循環”的一部分。“兩頭在外”政策帶來了成就——中國工人用從國外運進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組裝成商品,這些商品又流向外部市場。
如今,中國領導層承認,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全球化遇到了大麻煩,西方國家沉迷保護主義,“國際循環”不再能讓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進一步增加民眾福祉和鞏固國際地位。中國從昔日開放的國際市場中獲得了最大紅利,現在改弦更張的時候到了。于是,中共開始實行建設有支付能力消費者國家的方針。這改變了一切。
迫在眉睫的任務是消除當前中國經濟中的短板。美國禁止供應高科技產品對北京而言是強烈的震動。大量精力和資金被用來打造中國自主芯片產業,因為這個產業是制造高科技產品必不可少的。
問:作為世界工業平臺,中國賺取了萬億資金。是它自己放棄了這種地位,還是產業遷出剝奪了它的收入?
答:中國再也不能憑借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產品同亞洲鄰國競爭。許多俄羅斯人還對上世紀90年代開膠的旅游鞋、貼有西方品牌標識的質量可疑的服裝和易壞的家電記憶猶新。對中國工業家而言,這一切正在成為過去。中國人為留住有支付能力的外國客戶,提供的產品不僅質量有保證,價格也可接受。
無論如何,中國經濟正從重量轉向重質。中國致力于成為世界科技研發和現代化生產中心。中國可以依托在生產基礎設施、交通運輸、人力資源和教育方面的優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