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2-14 16:29:12
新華社貴陽12月14日電 題:“志愿青春”教育扶貧記——聚焦貴州脫貧一線的志愿者力量
新華社記者駱飛
今年7月,34歲的苗族婦女潘愛松終于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逢人她都忍不住展示一下。盡管筆畫有錯誤,字有些歪斜,但這仍是她最自豪的事。
潘愛松的改變從村里開辦的夜校開始。
她的家鄉大歹村,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丙妹鎮大山深處的一個苗族聚居村落。
此前,由于交通閉塞、經濟落后以及受當地陳風陋俗的影響,村里絕大多數上了年紀的婦女都沒上過學。
為了助力脫貧攻堅,2017年8月,按照貴州省委“共青團要把夜校辦到農村去”的要求,貴州團省委迅速號召各級團組織率先在深度貧困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起“青年志愿者脫貧攻堅夜校”。
在大歹村,夜校備受村民歡迎。主要擔任教學任務的是“90后”西部計劃志愿者王健強,他每周三、周四晚上都要從距離村子20多公里外的縣城到夜校給村民們上課。寒來暑往,他堅持了快3年。
“辦好夜校不容易,但看著村民不斷學習進步,特別有成就感。”王健強高興地說,夜校的主要目的是“掃盲”和對貧困群眾開展技能培訓,旨在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激發他們的脫貧內生動力。
在夜校,從學寫名字到認讀常用漢字再到懂簡單計算……教學任務不難,但王健強卻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耐心:每次1個小時的教學,時常要再多上1個小時。有時課程結束已是深夜,王健強還要搭乘摩托車返回縣城,繼續第二天的工作。
“不少年齡大的婦女連漢語都不會說,還有的連握筆的姿勢也不對,要慢慢溝通和講解。”王健強說,看著他們眼神里強烈的求知欲,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3年來,貴州省先后建成368所鄉村夜校,分布在全省72個縣(市、區)的155個行政村和21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累計選聘了3286名教師和志愿者。
“絕大多數的夜校都是由青年志愿者獨立‘支撐著’,他們大都是‘90后’‘95后’,在志愿服務基層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貴州省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工作人員焦書毅說,去年,團省委還啟動了“萬名志愿者服務基層項目”,每年確保有1萬名青年志愿者在貴州開展支教、醫療、科技等志愿服務。
寒冬清晨,畢節市大山里一所名叫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的村小書聲瑯瑯,前來支教的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吳昊正在帶著孩子們朗讀。盡管支教時間不長,她和其余3名同學已逐漸成為學校的“骨干”。
“算上校長,學校就3名教師,加上我們支教的4人,共同負責60多個學生的教學。”吳昊說,到今年,華中農大已連續16年派研究生支教團到這里支教,推動著山區教育的發展變化。
像此前支教的學長一樣,吳昊和同學們除了承擔大量教學任務外,還給學校募捐學習用具、體育用品等物資,并給學生開設特色課程。“今年開設了‘耕行思苑’少年學思班,給孩子們講解歷史,開展趣味活動,拓展他們的視野。”吳昊說。
華農大石希望小學校長王成范說,研究生支教團一直幫助改善學校硬件基礎和軟件設施,這些高學歷、有想法的大學生貢獻不小。
今年,全國41所高校的51個研究生支教團到貴州支教,分布在全省42個縣(市、區、特區)的78所中小學,為貴州基層教育發展注入了不竭的智力動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