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2021-01-08 14:42:01
2021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2020年1月11日,FAST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截至2020年11月,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沖星數量超過240顆,基于“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40余篇。而隨著2020年12月初,美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坍塌,世界上只剩中國FAST一只“天眼”,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此前,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中國天眼”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
“天眼”總工程師王啟明表示,中國愿意與世界分享“天眼”,因為天文研究不分國界。雖然這個望遠鏡是中國科學家攻堅克難,從預研開始算起共花費26年時間才建成的,但中國卻不會固步自封、秘而不宣,而是將FAST向世界開放,讓全人類共同探索宇宙奧秘,這彰顯了中國的大國胸襟和大國風范。
有目共睹的是,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直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也積極加強與多方的聯系,同其他各國合作推進病毒檢測、疫病防治、疫苗研發等,積極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學者也愈發成為國際科研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10年到2020年,《自然》雜志發表的“中國產”論文數量,占比從1.5%上升到11%,這證明中國在國際科技舞臺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此外,中國還積極向世界分享北斗衛星發展成果,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中國舉辦的高交會、智博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無一不顯示出中國在科技領域與外界深化交流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誠意和決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是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進行的。去年年底嫦娥五號采集的月球樣品備受各方關注,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表示,中國政府愿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不過遺憾的是,美國自2011年開始,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中國同行開展任何合作交流項目,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
科學無國界,合作無遠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所言,“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中國會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
過去有林則徐和魏源“開眼看世界”,當今有“中國天眼”助世界看宇宙。未來,“中國天眼”將作為“世界巨眼”,FAST將以Faster的加速度,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為人類認識宇宙、探索外太空奧秘作出中國貢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