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1-01-13 11:21:0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對金融安全問題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兩次聚焦金融安全有關的話題。隨著科技與金融產業融合的推進,金融科技正在改變金融產業的運營模式與產業價值鏈形態,顯著提升金融產業的運營效率和服務半徑。近年來,企業越發重視金融科技及其賦能作用,金融科技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本文從生態治理視角入手,為平衡創新與監管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建立生態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創新的治理體系,從價格競爭、數據競爭轉向系統性的生態內外部治理,實現產業的整體共振與可持續發展。
一、金融科技的獨特特征
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能創造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也就是說,金融科技的本質仍然是金融。但是,不同于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我們認為金融科技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征。
第一,融合性。從產業融合理論來看,金融科技產業是金融產業與科技產業高度融合并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近幾年來,智能投顧、智能客服、大數據風控等金融科技業務迅速發展,金融服務效率得到質的提升。
第二,精準性。從雙邊市場理論來看,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提供平臺型的金融服務,通過打通金融企業、科技企業與金融需求客戶的連接,實現精準高效的匹配;同時吸納豐富的業態,撮合更多潛在交易,不但擴大了金融的服務半徑,還延長了金融的服務時間。
第三,交叉網絡外部性。網絡外部性是指平臺一邊的用戶規模會顯著影響另一邊用戶使用該平臺的效用,它解釋了為什么平臺對一邊用戶免費甚至補貼,而對另一邊收取較高價格。金融科技具備互聯網平臺的網絡效應特征,消費者是帶來網絡效應更高的一邊,其規模的擴大能吸引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方的加入,乃至吸引新用戶的加入。因此,金融科技平臺往往通過紅包補貼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加入,以獲取消費者將帶來的價值。
第四,開放性。從生態系統理論來看,金融科技的發展具有生態化的趨勢,推動產業合作共贏、利益共享。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本質是開放和共享,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價值共創,從而達到多邊的合作共贏。
二、金融科技運營的突出問題
金融科技帶來了金融業務的創新發展和運營效率的顯著提升,然而快速發展的同時,仍存在一系列突出問題。
其一,壟斷風險突出?!?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數據表明,排名前四的螞蟻集團、陸金所、微眾銀行和京東數科估值合計15500億元,在前18家金融科技行業獨角獸企業中占比高達94.86%,市場集中度高企。
其二,企業間數據共享與整合不足。客戶和數據是金融業的重要資源,企業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和沖突,因而共享不足。數據的孤立和競爭使得數據獲取成本高,利用效率低。
其三,存在數據安全風險。金融科技企業掌握著大量客戶數據,一旦泄露或被濫用,對企業或消費者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威脅和打擊?;诖髷祿燃夹g還可能帶來“算法歧視”,使得不同客戶得到區別對待。
其四,存在系統性風險。大型互聯網金融科技企業涉及領域廣、行業多,一旦出現風險,容易迅速引發大面積的風險傳染;服務群體多,容易出現羊群效應;此外,金融科技企業間技術、算法的應用與趨同可能會引發并放大系統性風險,為監管當局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針對此,我們認為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從價格競爭、數據競爭轉向系統性的生態內外部治理,實現產業的整體共振與可持續發展。
三、金融科技生態體系構成與治理
目前金融科技生態體系主要包含兩個維度:第一維度是在接入金融機構的選擇上,引入橫向關聯的多業態機構,比如保險、理財、信貸和融資等,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選擇;第二維度是圍繞生活服務接入縱向互補的多行業內容,比如生活繳費、醫療、餐飲、酒店和出行等。未來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是引入第三維度,以監管科技賦能政府部門,如大數據安全平臺、企業預警監測平臺等,建立服務政府和國家戰略的基礎設施。由此形成“金融服務+生活服務+政府服務”的生態架構,使各主體之間加強協同。
金融科技生態體系能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而其健康良好運行離不開有效的生態治理。構建金融科技生態的治理體系包括三個關鍵層:體系層、業務層和參與主體層。
體系層是運行規則的設計,核心是設計利益協調分配機制,引導企業從競爭思維走向協同思維。機制的設計包括對外部性行為的利益補償規則,比如數據共享和流量導入,還包括利益沖突的協調辦法等。利益協調機制能幫助實現各方參與者合作共贏、從對立到共生。
業務層的治理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完善業務之間的數據共享。首先要明確數據權屬界定,完善數據授權規范;其次是由政府相關部門和平臺協同主導制定數據共享標準;最后針對不同類型的數據允許授予不同權限,實現分類共享,企業間數據得以互聯互通。第二層是統籌多邊業態的進入與退出,加強業務之間的互補協作。通過引入多邊業態乃至增值服務,比如多樣化的消費場景,實現與既有業務的融合互補,產生協同效應。同時加強協調管理,疏導落后業態的退出,實現業態之間的良性流動。第三層是在業務運行上防范風險傳遞,建立業務內部風控系統,加強風險的隔離,不斷優化算法和技術的運用,避免整體的趨同與風險的放大。
參與主體層的治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創新金融產品或模式,為客戶提供并推薦更匹配的產品,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與反饋,賦能供應端,更精準地滿足客戶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二是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引導缺乏專業知識和辨別能力的客戶合理進行金融消費,從而提高交易可持續性且降低違約風險,增強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三是對各主體信用數據進行動態化智能化修正,不斷完善信用體系。在打通數據共享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技術將社會的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特別是違約數據及時反饋到信用系統中,動態評估和調整個人或企業的信用數據,不斷完善信用體系。
四、金融科技監管模式與策略
?。?)創新監管架構
除了生態體系內部的治理,有效的外部監管對金融科技生態的健康運行同樣至關重要。在創新監管架構方面,主要有四點。
一是在監管體系上,設計監管機構及生態系統各方共同參與的多層協同監管體系。由于金融科技生態存在數據安全風險與網絡風險傳染效應,因此生態體系的治理尤為重要,需設計共同治理機制,加強企業間風險防控合作。同時監管機構也應突破條塊分割,加強橫向協調,發揮政府的監督監管及統籌協調功能。
二是在監管目標上,以風險控制為核心,利用監管科技助力數據監管。風險控制是金融系統運行的關鍵,風險控制不僅包含合規監管,還包括業務模式監管和數據監管等,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監管科技使監管更加智能和高效。
三是在監管模式上,建設高效的信任機制,設計激勵性監管。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優良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設計合規激勵,結合正向激勵與負向激勵推動多主體合規經營。正向激勵諸如補貼、榮譽授予和權威認證等,樹立標桿效應;負向激勵則通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使企業自覺合規。
四是在監管策略上,實行動態隨機監管。動態隨機監管要求將隨機抽查作為日常重點監督手段。同時增加違規的懲罰力度,使企業違規成本增加從而降低其違規的概率,減少潛在風險的發生。
(2)金融科技監管重點
加強業務模式監管,防范風險傳遞。其一,采用“點-線-面”的監管思路,從單個部門主體出發,識別業務之間的關聯,明確風險傳遞鏈條,進而監測整個體系的風險。其二,由事后監管轉向事前風險防范。對于金融創新業務,尤其是對于體量巨大的互聯網“支付+”業務,由于其連接著眾多消費場景,需防止金融業務“無照駕駛”帶來系統性風險隱患。此外,加強資金池的監管,央行于2018年6月就發布通知,要求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支付機構波及范圍廣,影響程度大,在更高的風險醞釀之前,監管部門及時出招防范,避免了出現大范圍爆雷問題,足見事前風險防范的重要性。
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監管,防范系統性風險?;ヂ摼W平臺企業網絡外部性特征加劇了市場的高度集中。此時,容易由一家金融科技企業引發系統性風險,危害整個經濟體,因此需審慎應對。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金融科技企業的壟斷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可能損害企業或消費者的利益,比如科技巨頭公司在信貸業務上集中度高,對客戶收取高昂的利息,不利于消費者保護與金融的穩定。
加強數據安全監管。數據作為企業的重要資產,其運營和治理要求解決數據應用與安全間的矛盾。一方面,需完善數據采集、管理和使用規則,建立數據隱私保護制度,保障數據安全合理的應用。另一方面,通過建立數據安全體系,破解數據安全難題,真正實現數據的共享與有效應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