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1-01-15 10:49:01
原標題:專家解讀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來源:光明日報
聚焦學科前沿 突出原始創新
——專家解讀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生命科學是一門發展迅速、多學科交叉的前沿學科,與人民健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系,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是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并跑”和“領跑”的學科。
1月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相關內容詳見本報1月14日八版)。這十項成果有何特殊之處?該評選對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有何意義?我國生命科學領域整體研究水平處于什么位置,還須在哪些方面補短板?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教授。
入選項目原創性突出且社會意義重大
記者:為什么這十項成果會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評選的標準是什么?
王小寧:本次入選項目成果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入選項目成果涉及腦科學、免疫學、腫瘤精準治療等全球范圍內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前沿,以及糧食安全、疫情防控、全民健康等關乎國計民生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
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6個年度,始終秉承的標準是,生命科學領域(包括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領域)具有創新性或先進性、重大學術價值或應用前景,在國內外具有顯著影響力的項目成果。
其中,根據項目成果的不同類型分為兩種具體標準。
知識創新類,主要為基礎研究項目,評選標準為:項目在探索生命科學現象方面有重要發現,為國內外首次提出或其理論在國內外首次闡明;該發現在科學理論或學說上有突破性創見,或在研究方法上有原始性創新,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并得到國內外生命科學界公認。
技術創新類,包括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項目,評選標準為:項目在涉及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思路、原理和方法方面有創新,技術上有實質特色性和顯著先進性,綜合方面優于同類技術,解決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或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技術、工藝、材料、產品和生物品種等,能夠產生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評選為生命科學新技術開發提供新思路
記者:連續多年的評選活動對我們的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有哪些貢獻?
王小寧: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是中國科協推動成立的第一個學會聯合體,致力于搭建高端科技創新智庫平臺,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推動我國生命科學的創新和發展。自2015年成立起,即開展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主要目的是通過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進一步推動我國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
評選活動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成果推薦和評選過程嚴謹,評選結果權威。每次評選均由聯合體所屬的全國一級學會在廣泛征求理事和專業分會意見基礎上開展推薦工作,并負責對推薦項目進行了解和核實,推薦項目在成員學會網站進行公示;之后由聯合體組織我國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臨床醫學等領域具有代表性的資深專家進行評審,最后經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確定入選項目。
連續6個年度的評選活動,得到了生命科學領域科技工作者的廣泛認可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極大提高了生命科學的社會影響力,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技人才的成長提供幫助,為生命科學新技術的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時,對我國科技社團開展類似的評選活動,也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我國生命科學研究整體水平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記者:評選結果中提到,“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后備力量強大”,對此能否詳細說明?
王小寧:本次評選的入選項目,除“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和“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兩個項目外,其余6個知識創新類項目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均為非院士主導的研究項目,占比較往年有所提高。
同時這些研究成果的相關文章均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得到生命科學領域國際同行的認可,顯示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后備力量增強,實力提升。
記者:目前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整體研究水平如何,未來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加強?
王小寧: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生命科學研究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實現從跟蹤向原始性創新、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不斷取得突破,主要體現在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干細胞和再生醫學、腦科學、免疫學等子領域,對生命現象的解析進入超微觀、連續性、動態化的時代。
目前,全球范圍內,美國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我國和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處于第二梯隊,在生命科學研究的某些子領域有相對優勢,但整體水平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顛覆性、“從0到1”、引領領域新方向的原創成果少,重大技術創新也比較弱。
對此,建議相關部門加強戰略研判,適時開展大科學計劃或大科學工程,促進資源共享,打造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樞紐,布局支撐基礎研究,投資多樣化的生命科學基礎設施,重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加強生命科學研究相關的科技倫理和道德建設及相關的法律保障。
同時,還要緊密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在鼓勵原創性發現的基礎上,激勵科技人員聚焦“卡脖子”技術領域的突破,產生引領效應。對過往入選項目也要實施動態跟蹤,完善評價體系。
(本報北京1月14日電 本報記者 徐暢)
【編輯:黃鈺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