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2-09 08:22:02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丨記者手記:探訪“崗子”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2月8日電題:記者手記:探訪“崗子”
新華社記者楊文、張力元
聽聞我們要去看看黃河灘區群眾以前住的“崗子”,當地的村干部好心地提醒:“崗子”附近土比較多,那里只要一起風,刮得全身是土,衣服鞋子很容易臟。
“崗子”是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的方言,意為房臺。黃河灘區群眾,世代在頻繁的水患中艱難繁衍生息。為防水淹,當地村民必須在建房前,墊起幾米高的避水房臺。
記者此行的目的地是舊城鎮三合村村臺。這是去年當地修好的新社區,由三合村、毛洼、王莊等5個自然村,共6526名群眾搬遷而來。這些村莊是典型的黃河灘區村,其中毛洼村還保留著幾座“崗子”。
從鄄城縣城一路向北出發,入眼是一望無際的廣袤平原。柏油馬路蜿蜒曲折,起起伏伏。翻越過一個小坡,遠處便是一排排紅白相間的兩層樓房,整齊劃一。
2020年9月底,5個自然村開始搬遷,形成了新的六合社區。“崗子”就在這個新修成的社區旁邊。高高的房臺,像一座又一座孤島。
“你們很幸運,這里的‘崗子’被當作紀錄片的拍攝地,保留了下來,不然拆了就沒有了。”村干部說,以前的灘區村已基本被拆掉,現在大片土地正在復墾中。
剛一下車,我的鞋子深深地陷入了土中。風過揚塵,褲腳、衣服、眼鏡已全是一層細土。
空曠的耕地上,孤零零地立著幾座小山堆。“崗子”有四五米高,上面修磚瓦房住人,仔細觀察,能看到房間外墻有印痕,顏色明顯比墻其他部位深。這是1996年黃河泛濫時留下的印記。
“當時洪水停了三天。我們提前準備好干糧,在家里搭了架子生活。”王莊村村民劉春明說,每次洪水過后,整個村子滿目瘡痍、一片狼藉。
劉春明一家有11口人,當年擠在三間小屋里。“生火就在院子的角落里,做飯的鍋里都有土,一吃就牙磣。”在劉春明的記憶里,住在村臺的日子,除了土還是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靴子陷在泥中,村里根本沒法走。”
在“崗子”中間,能看到一條寬闊的“溝渠”。
“這個渠是干什么用的?”
“這不是渠,是因為兩邊墊土墊得高,所以中間就低下去了嘛。”村干部解答了我的困惑。
灘區生活有諸多不便。而最大苦惱,就是需要不斷墊土修房。劉春明就搬了3次家。淹沒、倒塌、再建、再淹……1996年洪水之后,劉春明繼續推著小車,拉土墊“崗子”。
2017年,山東省編制實施《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提出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灘區居民遷建各項任務,基本解決60.62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
給“灘里人”一個穩穩的家!鄄城縣用三年時間,如期完成了三合村村臺遷建工程。
按照政策,花了不到15萬元,劉春明一家就分到了兩套144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房”,還有一套72平方米的老年房。
2020年9月29日,劉春明拿到新房鑰匙,他在村里第一個搬進了新房。和他一起的6000多名群眾也住上了新的村臺,徹底告別了困住幾代人的“水窩子”。
從高空看,新的六合社區修建在一個巨大的村臺上,明顯比周圍土地高出不少。
“這樓房真干凈!”搬進新家的那天,劉春明感慨不已:電暖氣、衛生間、廚房……他再也不用為“土”困擾。
劉春明的雨靴好像用不上了。由于家內溫度高,冬天不常用的冰箱,也不得不重新打開。
從黃河灘區到黃河社區,一字之差,百姓生活改天換地。
村臺底下的空曠平原上,幾座老“崗子”仍然矗立,它訴說了曾經的苦難,也見證著灘區居民新的生活。(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