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2-17 05:24:02
原標題:貴州:紅粑年味濃
來源:人民日報
貴州 紅粑年味濃(身邊的年味)
每逢過年,必吃紅粑,是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鎮白果村的傳統。過年前,姚蘭珍便開始忙碌起來。
清晨5點多,窗外仍是黑黝黝的,此時的姚蘭珍已經起床。待一切準備妥當,便正式開啟一天的重頭戲——做紅粑。
先將糯米和黏米淘洗干凈,再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趁著這點空隙,姚蘭珍開始逐一清洗面板、粉碎機、蒸籠等器具。
把米撈出來晾干,用粉碎機磨成粉,再打芡、揉團、滾紅米、上蒸籠……“工序多著咧,得做一天。”做紅粑,最為講究的環節是揉粑團,紅粑好不好吃,關鍵在于粑團揉得好不好。這既是體力活,又是技術活。
姚蘭珍邊做邊介紹,揉粑團時要慢裹粉,邊揉邊裹,等揉到有些吃力,把粑團搓成條,撕裂開來,若裂口光滑,則說明粑團已揉好,合攏后再揉到沒有任何裂痕,再搓成粑條,進行其他工序。
當地民俗專家童建華介紹,做紅粑雖然是以糯米和黏米為主,但比例的配備也十分講究。如果黏米多了,紅粑就非常硬,影響口感;如果糯米多了,紅粑就會軟塌黏糍,不能圓潤飽滿。“一般情況下糯米和黏米按5∶5的比例配,有的會按7∶3的比例,具體得根據糯米的情況來。”
滾紅米這道工序也格外講究。“用食用品紅給糯米上色,過一下水晾干,把粑團放在上面滾幾下,讓紅米粘滿粑團。”童建華介紹,因為這樣制作的紅粑鮮艷紅潤,象征著喜慶吉祥、團圓美滿,所以也是當地婚慶必備食品。
按照習俗,每次做紅粑,姚蘭珍都會做一個大的。能有多大?有普通紅粑的七八個大,像菜盤一樣,當地人稱之為“粑娘”。“一家子分著吃,盼著團團圓圓,希望來年日子紅紅火火。”
這次做紅粑,姚蘭珍還特意找來幾個幫手,從生火到上蒸籠,每道工序都有人值守。等到紅粑將蒸籠頂起來,用筷子插試,感覺松松軟軟,即可起鍋,第二天拿出去售賣。
“我做了30多年的紅粑,以前條件不好,只在表面象征性撒點紅米,現在可不一樣,整個粑粑都撒上紅米!”不僅僅是做紅粑發生了變化,賣紅粑的變化也不小。姚蘭珍告訴記者,30多年前,5角一斤的紅粑拿到街上賣,只有家庭條件好的才會多買些,條件差點的只買一兩個回家,裝點一下節日的氛圍。如今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現在4塊錢一斤的紅粑,過年時一家得買幾十斤,就連結婚時用的紅粑也比以前多得多。
嘗到了做紅粑的甜頭,為招攬更多生意,姚蘭珍一家還做起了甜酒、糍粑、菜菜粑等,一個月至少有3000多塊錢的收益,節日期間也能小賺一筆。
本報記者 蘇 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