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1-03-20 19:41:03
原標題:涂圣偉:激發“三農”潛力要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來源:經濟日報
循環融合是城鄉關系運動變化的歷史趨勢。城鄉經濟模式往往隨社會生產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反過來又形成生產力向更高水平躍升的動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明確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迫切需要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這是基于城鄉發展規律,對優化城鄉關系提出的新要求。從分割到依存再到循環,我國城鄉經濟關系不斷向更加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的方向演化,同時又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可以說,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部署在“三農”領域的重要體現,不僅有利于提升國民經濟體系的整體效能,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都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構建城鄉共生關系
城鄉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本質上在于構建起城鄉共生關系,實現兩個異質性空間的要素對流、產業耦合和供需適配。
一是城鄉要素對流。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是推動城鄉二元結構轉化的內在動力,也是實現城鄉經濟良性循環的基礎。城鄉要素能否高效對流,不僅取決于要素流動渠道的暢通程度,還取決于要素價格市場決定程度和收益能否實現合理分配。面對“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拓寬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需要考慮不同要素屬性、市場化程度差異,特別是農村土地等要素承載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功能。同時,健全的要素市場功能極為重要。只有形成健全的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和收益分配機制,才能推動城鄉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二是城鄉產業耦合。城鄉經濟循環不僅是產品和要素的交換,而且體現在產業轉移和融合過程中共生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形成,產業關聯暢通是城鄉經濟循環的重要方面。其中,產業轉移是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的重要途徑,既包括產業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的轉移,也包括在城鄉之間的轉移。城鎮化帶來產業和人口的空間集聚,而當城鎮化達到一定程度,由于市場擁擠效應和要素成本上漲,會導致部分不依賴城市集聚效應的產業或產業鏈環節向鄉村轉移。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交通條件改善,改變了時空距離,強化了城鄉空間關聯效應,為城市部分產業功能的轉移和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三是城鄉供需適配。暢通經濟循環的本質,是構建高效對接機制和匹配結構,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動態平衡。城鄉經濟循環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為建立在經濟分工基礎上的城鄉商品交換,農產品和工業品的價值在交換中得到實現,而利益分配結構會因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技術條件產生不同結果。隨著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和生產技術的變化,城鄉之間的商品交換不僅需要保持總量平衡,而且更要求結構匹配,這需要同時提高城鄉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并通過現代流通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從而有效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三大堵點有待破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城鄉經濟循環動能不斷積累、條件更加充分,但新型城鄉關系還沒有完全確立,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存在不少堵點。
一是城鄉要素流動面臨制度性障礙。我國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和要素單向流出農村的局面已經大為改觀,但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被完全破除,渠道還沒有全面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成本較高,要素錯配現象還比較多。對農業農村而言,大量要素流入城市,資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無法向農村匯聚,造成農業生產率長期不高;對城市而言,農業轉移人口向城市流動,農村資產要素權益流轉卻不同步,導致土地供求關系緊張,用地成本不斷攀升。由于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不健全,農村要素資源無法得到有效盤活,不僅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影響了社會資本、城市人口入鄉的積極性。
二是城鄉產業關聯存在鏈接“斷點”。技術變革為城鄉要素跨界和產業融合創造了條件,使城鄉產業互動性、互補性不斷增強,但我國城鄉產業轉移和產業融合發展還面臨諸多障礙,產業關聯效應和融合水平不高。部分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向鄉村布局時,大多面臨要素保障不足的難題;城市物流、金融、信息等專業服務,由于農村服務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等,向農村拓展滲透并不順暢。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縣域經濟發展長期滯后。縣城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也是城鄉產業互動融合的關鍵場域。目前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普遍不足,缺乏承接適宜產業轉移和服務帶動鄉村的能力,導致其聯動城鄉經濟的紐帶作用發揮不充分。
三是城鄉生產和消費對接不暢。主要表現為供需結構性錯配和流通障礙。一方面,農村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城鎮居民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同時鄉村服務業品質化和精細化程度不高,對城市居民下鄉消費的吸引力也不強;另一方面,適合鄉村消費的工業品和服務開發不足,難以滿足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在供需銜接方面,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農村便利店、商貿綜合體等商業網點建設滯后,農民還不能便利地買到質優價美的工業品,消費成本比較高;同時,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滯后,農產品出村進城通道還不暢通,影響城市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
從體制機制著手提升效率
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需要從體制機制著手,全面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產業關聯效應和市場流通效率。
一是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進一步深化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圍繞“人地錢技”等要素,著力打破阻斷、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瓶頸制約,健全要素市場體系,完善市場交易功能,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渠道,加快改變資源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格局,促進城鄉要素高效對流。其中,推進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具有關鍵性意義。土地要素不能充分流轉,其他要素就很難實現高效組合。要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的退出和流轉機制,盤活利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二是健全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圍繞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供應鏈優化,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創新產業融合服務方式,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建設,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提升城鄉產業融合層次,促進產業向鄉村有序轉移。城鄉產業循環主要依靠市場,但離不開政府推動。要積極創設有利于城鄉產業轉移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生態,建立適應城鄉產業分布規律、新產業新業態特點的政府引導和管理機制,做到扶持與管理有機結合。
三是健全城鄉商品服務流通網絡。流通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承擔著引導生產和促進消費的雙重職能。要加快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促進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特別是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夯實農村物流設施設備基礎,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讓工業品更多更好地走進農民家庭,提高農村消費便利化水平,降低農村消費成本;支持食品、日化、金融、保險等相關企業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產品和服務,提升農村居民消費品質。此外,還要深入推進農產品出村進城,加強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積極發展產銷一體、股權合作等多種模式的農產品產銷對接長效機制,建設和改造社區菜市場、農貿市場、便利店等基礎設施,讓城市居民更方便、更放心地買到時令農產品。
四是強化縣域聯動城鄉經濟功能。發展縣域經濟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重要切入點。應立足不同地區發展基礎和要素條件,建立分區分類推進建設的支持引導機制。要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提升承載產業發展和就業創業能力,增強縣城綜合服務功能,強化對城市要素入鄉發展、城市人口入鄉消費的服務保障;搭建面向鄉村的技術研發、人才培訓和產品營銷等平臺,增強對鄉村產業的支撐和帶動能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涂圣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