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2021-03-22 13:35:03
原標題:甕里乾坤大 安民千萬家
來源:求是網
貴州甕安,地處烏江中游、黔中腹地。陽春三月,伴著牛毛細雨,求是雜志社調研組一行來到了這里。
走進建中鎮鳳凰社區前主組,琉璃瓦、橘紅墻、閑庭院,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鄉村景象撲面而來。在一戶名為“歡樂人家”的大院里,記者采訪了女主人袁國琴。
袁國琴接受記者采訪。
袁國琴老兩口膝下有四個兒子,兒子們都結了婚、有了孩子,但他們沒有分家,祖孫三代二十多人生活在一起,可謂其樂融融。被問及為什么被評為“好婆婆”時,袁國琴表示,“因為我跟幾個兒媳婦相處得很好,大家都看得到”。頓了頓,又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她們都喜歡我!”
近年來,前主組常態化開展“評孝評美評賢”等道德模范評樹,開展文明家庭創建,奮力打造積極向上的新風尚,家風、民風、鄉風更加文明。愛國守法、孝老愛親、誠信友善……這樣的文明戶在前主組比比皆是,文明創建碩果累累。而這一切,離不開“鄉村網格化”工程的大力實施。
黔南州委常委、甕安縣委書記張文強介紹說,甕安全縣有11萬余農戶,按照30-50戶為一個單元,共劃分為3392個網格,由省州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縣下沉的駐村干部及鎮村干部擔任網格員,在全縣構建起一套全面覆蓋、協調聯動、運轉高效的社會治理網格包保體系。
現在,甕安縣的每一個網格都有一名干部長期穩定包保。只要有時間,網格員都會到農戶家與他們一起掃院子、挑水、糊墻、下地干活,努力成為群眾的親人、朋友、家人,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干部動手、群眾動情,這體現了黨一貫的優良作風。
黃紅纓接受記者采訪。
五十多歲的黃紅纓,原本是湖南醴陵人。2013年3月,已過不惑之年的黃紅纓帶著一支團隊來到甕安,在當時的“一類貧困村”果水村創辦了茶葉公司,開始了她與這片熱土的深厚情緣。
為什么要來甕安創業?黃紅纓說,“這里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地方’:海拔高、氣候好、無污染,許多名茶都能種,而且品質好!當地黨委和政府也支持鼓勵我們干事創業。現在,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已經是一名甕安人了!”
在黨委和政府的指導下,黃紅纓探索出一套 “黨建扶貧”模式:通過“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茶企聯盟/行業協會組織”聯營,讓老百姓深度參與產業開發、共享發展成果。截至2020年12月,黃紅纓的公司已創造1786個就業崗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9戶743人穩定增收脫貧,累計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3000余人次。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黃紅纓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現如今,甕安全縣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6589戶62985人全部脫貧,綜合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初的14.5%降為零,徹底撕掉了絕對貧困的標簽。
黃紅纓的茶園。
甕安是一片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沃土,長征途中,紅軍曾四過甕安,在這里召開了重要的“猴場會議”。黔南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王芳向記者介紹說,革命年代,這里的群眾冒著槍林彈雨,扎竹筏幫助紅軍突破烏江;這里建立了中央紅軍進入貴州的第一個農民政權和武裝——珠藏桐梓坡農會和游擊隊;這里的一些青年義無反顧加入紅軍,踏上長征的路途……
黨的十八大以來,甕安縣在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堅持不懈抓基層基礎工作,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不斷提高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實行干部、服務、考評“三個下沉”,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甕安也走出了當年“6·28”事件的陰影,實現了“從亂到治”的可喜變化。據統計,2007年至2020年,甕安群眾安全感由59.09%提升到99.78%;對政法機關滿意度由67.59%提升到99.78%,兩項綜合測評數據十余年保持名列全省第一方陣,成為平安甕安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
古邑舊貌新顏,滄桑洗盡鉛華。才智甕安、興業甕安、大美甕安、活力甕安、良治甕安……新征程上,更加美好的未來,正在甕安人民的不懈奮斗中大步走來!
來源:求是網
記者:柴瀟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