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3-26 09:20:03
原標題:2020年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率達85%以上 建筑廢棄物 有了好去處(傾聽·關注循環經濟)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建筑垃圾如何處理?填埋或焚燒的處理方式會給環境造成壓力,創新垃圾處置方法,挖掘回收利用價值,可以有效節約資源,也更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依靠綠色循環體系,將建筑垃圾分類處置、再生利用,2020年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率達85%以上,再生產品廣泛應用于市政工程,為建筑垃圾的處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北京市石景山區,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北側的一片露天空地上,一個個600平方米大小、鋪滿“砂石”的池子引人注目。這些用于凈化水質的“砂石”是建筑垃圾經過處理后得到的再生濾料,主要來源于海淀蘇家坨、海淀四季青和昌平沙河三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總用量超過6萬噸。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近年來,北京市下大力氣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和循環利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規定將棄土以工程回填、礦坑修復、土地平整、綠化覆蓋等方式實施利用,棄料及其他廢棄物通過再加工形成再生產品,同時大力化解再生產品推廣使用難題,打通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最后一公里”。
■ 運輸方式更綠色
1.2萬輛渣土車用上新科技
渣土車噪音大、多拉快跑,粉塵多、亂卸亂放,曾經是人們對建筑垃圾處理的普遍“初印象”。而在位于北京西北六環的海淀區海綠運運輸公司,“零事故、零違章”的醒目標語旁,一排排新投入使用的綠色渣土車整裝待發。
這批渣土車是純電動運輸車,續航里程可達280公里,完全能夠替代傳統燃油渣土車,可實現行駛中零污染、零排放和低噪音。駕駛艙中部還有一套指紋識別系統,駕駛員在啟動汽車前必須進行指紋識別或人臉識別,如果不是司機本人駕駛,車輛就不會啟動。
“如果司機沒有按照規定線路行駛,車輛就會被鎖定,無法傾倒渣土,這樣就可以對渣土車進行閉環管理。”該公司總經理吳憲介紹。隨著綠色運輸車隊的組建,偷倒渣土的痼疾得到根治。
“黑科技”要發揮作用,離不開機制創新。按照北京市有關規定,各區政府是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責任主體。海淀區通過特許經營方式組建“綠色運輸主力軍”,積極探索拆、運分家新模式,切斷拆除與運輸環節的利益聯系,遏制渣土違規運輸和非法傾倒亂象。記者在海綠運公司了解到,駕駛員本人不直接參與經營,公司對他們的考核也更加注重安全和“環境友好”,避免違規車輛上路運行。
截至目前,全市取得建筑垃圾準運許可的1.2萬余部車輛均加裝了車載監控裝置,數據上傳到“北京市建筑垃圾車輛運輸管理系統”,城管執法、公安交管和交通運管等部門利用該平臺,對車輛運行情況進行監管。同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在全市各類施工工地門前,安裝了車牌識別裝置,方便施工單位判別渣土車真偽,嚴防“黑車”進出。
■ 處置利用更規范
處理能力每年近8000萬噸
在蘇家坨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現場,建筑垃圾被運到這里進行破碎、篩選,生成高品質再生骨料,生產各類再生產品,達到將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循環利用的目的,資源化利用率可達95%。
該項目負責人尹福恒介紹,再生骨料按照一定級配攪拌和碾壓后具有較高地基承載力,可直接應用于軟弱地基、豎井回填、路基墊層、水處理、場地抑塵等工程;還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替代天然骨料,生產再生無機混合料、再生磚、再生混凝土等產品。
相對而言,廢棄混凝土生成的再生骨料由于強度高、生產成本低,頗受市場青睞。而磚混類建筑垃圾由于強度相對較弱,附加值較低,處置企業在“精料”充足的情況下是不愿意接收的。為此,北京市實施處置費用階梯價格,解決公司“挑食”問題。
記者了解到,蘇家坨項目建筑垃圾處理的收入達到每噸52.4元,其中垃圾產生單位繳納30元,政府財政再補貼22.4元。“整體上看,收入能夠覆蓋處理成本,企業能夠在微利的狀態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尹福恒表示。
同時,為鼓勵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發展,北京市住建、經信、發改等部門將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列為“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給予相關企業工商營業執照增項,確保處置費用能夠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北京市還大力推進“N+X”模式,“N”即固定式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工廠,列入市政基礎設施和環境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確保項目用地、環評、穩評等手續暢通;“X”即臨時性資源化處置設施,主要用于解決集中產生的拆除垃圾。截至目前,北京市共設置固定設施5處、臨時設施86處,設計資源化處置能力接近每年8000萬噸。同時,還設有建筑垃圾填埋場13處,棄土利用點300余處,用于收納利用工程棄土。
■ 產品銷路更廣泛
建筑垃圾再生品已售1億噸
在永定河京西流域,建筑垃圾經過處理后得到的再生濾料,作為水質凈化的重要載體,每天大約可凈化處理再生水6萬立方米。和天然填料相比,再生濾料成本更低,凈化效果也不遜色。
再生產品的推廣利用是建筑垃圾治理最后一環,也是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發揮“城市礦產”作用的關鍵步驟。2020年,北京市建筑垃圾產生量1.47億噸,采取棄土利用或資源化處置方式共處置建筑垃圾1.26億噸,進入填埋場2148萬噸,資源化處置率達85%以上,再生產品廣泛應用于交通道路、園林綠化、河道治理等工程中。
但是,目前建筑垃圾的再生產品認可度仍然有待提高,一些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以及監理單位習慣于用天然材料,對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仍有顧慮。
為解決產品銷路和推廣應用,破解應用“最后一公里”難題,北京出臺了一系列舉措:相關部門將再生產品使用列入政府投資項目立項申報審查,并要求市級綠化項目按照每畝500噸的比例使用再生產品;住建部門出臺了再生產品適用標準和工程使用部位名錄,明確了各類再生產品的適用標準。自2018年以來,北京市共生產各類建筑垃圾再生產品1.2億噸,已銷售使用1億噸。隨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化,相信越來越多的建筑廢棄物將被“點石成金”、變廢為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