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04-16 09:06:04
原標題:變送藝術為種藝術——平淡小村變身記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變送藝術為種藝術——
平淡小村變身記(藝術鄉建 添彩鄉村⑩)
油畫、陶器、糖人、農耕老物件等,擺在一個個村口沿街的攤位上;樂隊歌手在市集駐唱,樂聲從耳邊掠過,每走一步都像在傾聽古老的故事;冰淇淋餐車、藝術咖啡館里的各色特產小吃琳瑯滿目,逛累了拍累了可以停下歇個腳;晚上想留下來,客房就在稻田,可以躺在大地上數星星……
最近,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犁橋村上演了一場溫馨浪漫的“犁橋鄉村文藝市集”,作為“銅陵田園藝術季”的活動之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而這,只是銅陵通過藝術振興鄉村的活動之一。
培育村民的文化意識
“兩水八分田”的犁橋村,是典型的江南圩區水鄉。藝術家在尊重自然人文環境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稟賦和人文特色,精心打造了特色民宿、湖心迷你美術館等項目,將原先大家熟悉的村莊環境變為一種“陌生化”的藝術環境,喚醒了村民的文化自覺。
田園藝術季上,通過“稻田宴”上的“牛歌”表演、田間戲劇節上的“大鼓書”、鄉土詩會上的廣場舞暖場等活動,將農民自娛自樂的“小快活”轉變為可以展示的“大才藝”,激發了村民的參與熱情和文化自信,點燃了鄉村文化復興的激情。
統一規劃布局的新民居,保護修繕后的明塘、反修河、石橋鐘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鄉村記憶工程”等文化工程的開展,逐漸培育起村民的文化意識,更厚植了鄉村文脈。
銅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徐常寧介紹說:“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文化旅游部門必須找到獨特的切入點。選擇犁橋這個普通的、不起眼的小村莊,是想通過藝術家的介入,把犁橋打造成大IP。再通過這個IP帶動地方文化的挖掘和產業的振興,形成集聚效應,最終推動地方產業發展。”
犁橋村是銅陵以及周邊地市的網紅村,因2019年的“銅陵田園藝術季”而聞名。如今,新一季的藝術季,又有數十位藝術家和設計師積極參與,打造出了“湖心迷你美術館”“稻餐車”“蒙娜麗莎稻田畫”“白夜精品民宿”“犁橋印象土菜館”“梵高來寫生”等網紅建筑與公共藝術品。區政府還啟動了一期燈光亮化工程,到了夜晚,這些別具巧思的建筑和藝術品也能清晰呈現在游客面前。
打造藝術綜合體
田園藝術季總策劃梁克剛,是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舞臺上的知名策展人。他感慨道:“以前總是參加圈內的專業展覽,覺得跟大地比較脫節。如果通過自己的創意能讓一個村莊有切切實實的改變,那種感覺很不一樣。”
安徽旅游資源豐富,古村落眾多,也不缺名山大川。但銅陵犁橋村的定位是什么?這是梁克剛考慮的首要問題:“犁橋不是西遞宏村,沒有老房子,也沒有突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比較平淡的村子。但藝術家的優勢就是無中生有,藝術家的職責就是創造新東西。”
在梁克剛的帶領下,3年多來,先后有100多位知名藝術家來到犁橋,他們創作的裝置藝術、墻繪、網紅建筑等,被永久留在這里,成為當地的文化景觀和藝術記憶。
就拿巨幅的蒙娜麗莎彩色稻田畫來說,總面積達1.44萬平方米,通過無人機跟拍,高空中可以看見一個完整的“蒙娜麗莎”形象。裝置作品“梵高來寫生”,將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中給梵高送信的主人公阿爾芒和梵高在田野中寫生的場景做成雕塑,再現在稻田里。還有繪在民居外墻上的大型藝術壁畫《葵原》、繪在湖畔咖啡館墻壁上的《湖畔風靈》、擺在陽光下稻田里的“稻餐車”、一棟棟舊屋改造的精品民宿,也讓游客流連忘返。
藝術家的參與,最終還是要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據梁克剛介紹,田原藝術季利用當地資源,依托田間地頭、村莊道路、房屋墻面等,設計制作了造型各異的雕塑、藝術小品、彩繪文化墻等,穿插在鄉野和民居之間,浪漫而不突兀;依托寬廣水域、閑置民房、公共服務設施等,設計改造了造型別致的美術館、圖書館、咖啡館等,點綴在水面和稻田間,自成風景、耐人尋味;依托豐富的農產品、風味小吃、小手工等,設計包裝了具有統一藝術標識的農產品、紀念品、文創產品等,提升審美而不做作。
這些都形成了犁橋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景,突破了鄉村旅游“吃飯、采摘、垂釣”的老三樣模式。如今的犁橋,從一個默默無聞、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莊,變成一個現當代藝術的綜合體、文藝生活的全鏈條,影響波及4000余萬網絡受眾,吸引了四方游客前來打卡。該村還收獲了“安徽省優秀旅游鄉村”“安徽省鄉村旅游百強村”“安徽省百家鄉村旅游示范村”等榮譽。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在梁克剛看來,藝術賦能犁橋的初衷,不是為了吸引當地農民和本地市民,而是周邊城市的白領和年輕人,因此要有特別吸引他們的東西。“小美術館在北京、上海不稀罕,但放在村子的水塘里,就變成稀罕事,年輕人就會坐火車、汽車來看。這是年輕人的生活狀態,網紅打卡嘛。我們相當于幫助政府在沙漠里種下第一棵樹,做一個示范和樣本,等更多人發現沙漠里能種樹了,就會有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進來了。”
30多歲的高志強原先在外做汽車生意,發現犁橋的商機后,果斷開了“犁橋一號”飯店,順便經營民宿,前前后后投入了100多萬元。“犁橋就像微縮的周莊、同里,還沒有很濃的商業氣息,在這里吃點農家菜,看看藝術景觀,體驗慢生活,是非常好的選擇。”高志強說。
徐常寧覺得,鄉村文化建設要凝聚多方合力,但政府必須先期引導。“政府作為藝術賦能的平臺搭建者和先期引導者,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完善政府資金支持機制,發揮撬動作用,邀請專業策展團隊進行策劃設計。待市場成熟顯露發展紅利后,政府慢慢退出,交由市場運作,推動形成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當地收益的局面。”
在政府引導下,犁橋如今擁有了各個品級的民宿,都是藝術家在老鄉民房的基礎上改造的:有高志強經營的傳統民宿,數量大,滿足大多數游客需求;也有“白夜”這樣的精品民宿,整體設計上以純白色為基調,搭配原木及部分鐵藝,利用柔和的色彩與簡約的造型,營造出舒適的空間。民宿擁有三間復式客房,配有彩虹咖啡館以及小茶室會客廳,庭院內附帶無邊游泳池,直通內湖。“我們用空間秩序重新定義鄉村生活的節奏,希望游客沉浸其中,都能度過一個難忘的白夜。”梁克剛說。
“鄉村文化建設要著眼常態長效,敲響持續振興的延長音。將來,銅陵會把一定區域內的村莊連線成片,由藝術導入型演變為入駐型,最后形成合作型,變送藝術為種藝術;同時培養鄉土人才,將一些老藝人、老工匠等民間藝術家組織起來傳承技藝,加深村民對本地區人文地理、歷史文化、藝術美學等多方面的認知,促使更多的青年人牢牢扎根鄉土,讓古老的鄉村文化藝術薪火相傳。”徐常寧說。
記者:康 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