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5-07 09:07:05
原標題:耕地提質量 豐收添底氣(田間追蹤高質量·春耕探行)
來源:人民日報
江蘇省如皋市城北街道邵莊村的高標準農田與村莊相映成趣。
吳樹建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核心閱讀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今年以來,各地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通過推廣綠色種植、發展節水農業等方式,保護提升耕地地力。耕地質量不斷提升,為牢牢把握糧食生產主動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速,種地從看天吃飯到旱澇保收
小麥起身孕穗,沃野上“綠浪”翻騰。
“小麥種在高標準農田里,那叫一個踏實!”江蘇徐州邳州市邢樓鎮東莊村種糧大戶李偉感慨,地翻得松軟、水澆得及時,預計每畝能打1200多斤,盼著再迎一個豐收年。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去年村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后,李偉走進田間驚喜地發現,一條條田埂不見了,多“長出”了150畝地,高高低低的田塊變得平坦,“細碎的‘燒餅田’變成連片田,看著心里都覺得敞亮。”
高標準農田帶來的驚喜還有不少。一條條3米多寬的機耕道縱橫交錯,為機械化提供了便利。“以往小麥搶收、水稻搶種是最發愁的時候,如今地塊相連,農機敞開撒歡,種地輕省多了。”李偉介紹,全程機械化讓每畝地種糧成本下降了400多元。
“澆地也方便多了。”李偉說,以往土渠跑冒滴漏,田頭“毛細血管”還常被雜草、泥土堵塞。如今,泥巴渠變成光面渠,地頭建起了電灌站,“一畝地兩個人就能搞定,還少用水三成多。”
高標準農田實現了田成方、渠相連、路成網,種地從看天吃飯變成旱澇保收。截至目前,徐州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61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2%,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耕地是寶貴的資源。針對地塊破碎、灌排不暢、機耕道標準低等問題,農業農村部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0年中央財政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總額達867億元,全年建成高標準農田839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2395萬畝。
高標準農田讓種糧底氣更足。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平整土地,一般能產生1%—3%的新增耕地。高標準農田完善了農田水利、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大幅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農田提標準,穩產有保障。“往年最怕春旱,小麥喝不上水,影響后期分蘗。”山東夏津縣雷集鎮劉憲莊村種植大戶趙凱說,“一到用水高峰期,大家都搶著拉塑料軟管,澆完一茬,少說也得半個月,離水井遠的小麥就耽擱了。”
如今趙凱的300多畝地成了高標準農田。地下管網相連,噴灌噴頭均勻分布在田壟里。“節水改造讓澆地變成澆作物,大水漫灌變成了精準滴灌。”趙凱說,如今3天就能澆一遍小麥,一畝地節水30立方米左右。
“噴灌還能預防小麥干熱風。麥苗長穗時,最怕遇到干熱天氣,如今噴灌可隨時啟動,小麥‘淋浴’后降溫增墑。算下來,每畝產量能增加200多斤,效益能增加300多元。”趙凱介紹。
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藏糧于地”。農業農村部提出,今年要完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和15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目前各地正多措并舉增加投入,加快項目開工,全力完成建設任務。
推廣保護性耕作,促進地力持續提升
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各地著力降低開發強度,推廣綠色種植,促進地力持續提升。
“谷雨種大田”,東北黑土地上一臺臺大農機馳騁廣袤田野。“抓一把黑土,明顯感覺變松變細了,土層也厚了。”黑龍江海倫市前進鎮東興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春生今年種了8800多畝玉米,這幾天正忙著耙地起壟,“黑土地有勁了,莊稼才能長得壯實。”
“黑土是塊‘寶’,我們得保護好。”劉春生介紹,“合作社開展大豆、玉米輪作,大豆固氮,輪茬恢復菌群,黑土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多,病蟲害減少了。”
“我們還給黑土搭配了‘營養餐’。”劉春生說,秋季整地和秸稈還田同步開展,秸稈粉碎、拋灑、翻埋,黑土就像蓋上了“被子”。此外,合作社每年還定期增施有機肥,“大肥大藥變成科學搭配,黑土從硬塊塊變得泛油光。”
近年來,綏化市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工程,輪作倒茬、秸稈還田、減肥減藥等一系列舉措呵護90萬畝黑土地。目前項目區耕地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以上,耕層厚度達到30厘米以上。
我國自然條件、土壤特性、農業生產方式不同,各地因地制宜,農機農藝結合,推廣科學綠色種植,守護良田。
在華北平原,農業節水成為春耕亮點。河北曲周縣地處華北地下水超采區,過去水是農民最操心的事。“前些年井越打越深,可澆返青水的時候,還是不夠用。”第四疃鎮王莊村種糧大戶王擁軍回憶。地下水超采導致地力下降,一些地塊出現鹽漬化。缺水逼出節水革命,曲周縣大力推廣農業節水,壓采地下水。
“改種節水品種小麥,少澆一茬水,每畝地少用80多立方米水。”王擁軍介紹,“現在水渠通暢,用上噴灌設備,小麥畝產能保持在1000斤左右。”近些年,曲周縣引進17個抗旱節水小麥品種,推廣節水小麥9.2萬畝,壓減地下水開采400萬立方米。
保護耕地不松勁。農業農村部提出持續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今年實施面積6500萬畝以上。推進退化耕地治理,建設200個集中連片示范區。實行污染耕地分類管理,治理面積5000萬畝。擴大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范圍,面積達到4000萬畝。
良田里聚集新要素,生產向綠、產業向優
農田質量提升,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等先進要素集聚,一個個新產業在田間地頭不斷涌現。
一畦畦水田交錯,白鷺飛舞其間。在安徽天長市永豐鎮橋灣社區,機耕道縱橫,灌溉渠相連,“高標準農田讓種地旱澇保收,我們發展新產業,敢投入、有底氣。”種糧大戶張建昌說。
印刷機播種是今年春耕張建昌采用的新技術。只見印刷機里鋪好紙張,滾輪轉動,一粒粒水稻種子精準“印”在“稻卷”上。“隨后再把紙鋪在田里,覆土、灑水即可。精準打印既省種子又省工,每畝降低成本50多元。”張建昌介紹。
綠色種植技術也在這里落地生根。“過去化肥、除草劑、防蟲藥這‘老三樣’變成了綠肥、有機肥、微生物菌的組合套餐,肥料減量30%,每畝節約成本50元,水稻畝產可穩定在1000斤左右。”張建昌介紹。
如今,張建昌家的水稻已經通過綠色產品認證,從過去的“大路貨”變成了定制產品。“農場引進加工生產線,針對客人需求,定制大米產品。水稻收割后種油菜,不少游客前來賞花,一塊田里集齊‘種加游’產業。”張建昌自豪地說。
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天長市多起伏丘陵,當地加大完善農田灌溉排水設施、改良土壤。去年全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2.32萬畝,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8.35萬畝,先后引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68個,直接促進農民增收2879萬元。
放眼全國,高標準農田里生產向綠、產業向優。四川省在4縣10鄉鎮開展“魚米之鄉”示范創建,在丘陵山區開展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五良”融合,推廣“糧經”“糧經飼”復合發展模式。甘肅省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應用、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等相結合,一體推進生態保護、糧食安全、產業升級。
農業農村部評估數據顯示,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耕地質量能夠提升1到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實現“一季千斤,兩季噸糧”。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農藥施用量減少19.1%,化肥施用量減少了13.8%。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