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1-05-14 10:42:05
核心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有關部門圍繞脫貧攻堅,先后出臺了200多個政策文件和實施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在保持主要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對一些重大政策的調整優化提出了方向性、原則性要求。如何切實做好政策銜接,因村因戶施策,落實幫扶措施,保持現有政策、扶貧資金、扶貧力量總體穩定?請看各地探索。
打贏脫貧攻堅戰后,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如何切實做好政策銜接,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從扶貧資金、土地政策、智力支持等方面,各地作出了一些積極探索。
確權,用活扶貧資產
中藥材蒼術采收的季節剛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郭家壩鎮廟埡村中藥材中心一片忙碌。分揀車間里,幾十位村民坐在案板邊,雙手迅速地將不同大小和成色的蒼術挑出來,扔進一個個分好類的鐵盆里。
廟埡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廖俊介紹,廟埡村中藥材中心是村里的扶貧產業之一,現在租給了一家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村里每年能獲得8.5萬元的租金。
廟埡村曾經是縣級貧困村,前幾年,縣扶貧辦、縣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籌集扶貧資金240萬元在村里建中藥材中心。中藥材中心建起來后,廖俊心里的疑惑也跟著起來了:扶貧資產所有權到底屬于誰?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這些扶貧資產由誰經營?
不僅是廟埡村,近年來,秭歸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形成了數以億計的扶貧資產,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后,如何讓扶貧資產持續發揮效益、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縣里一直在研究。
2020年,秭歸縣探索出“清、核、交、管、評” 的扶貧資產管理辦法,各鄉鎮首先厘清了2016年以來使用各級扶貧資金形成的資產,共計14.3309億元。縣里將這些扶貧資產劃分為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到戶到人資產,并對不同的扶貧資產進行確權和移交。
“在管理上,我們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對不同性質資產的管理權也做了要求。”秭歸縣扶貧辦副主任梅云友介紹,經營性資產采取承包、租賃、入股等形式經營,由經營主體負責日常管護;村集體自身經營,由村集體負責管護;公益性資產的管護,則由村“兩委”負責落實管護責任人。
厘清扶貧資產的管理權,讓這些資產“活”了起來。
今年3月,獲得中藥材中心所有權的廟埡村與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合同時要求,每年合作社要解決一部分附近村民的就業,并要求優先吸納脫貧家庭勞動力。“中藥材中心盤活了,合作社也壯大了,帶動我們村周邊6個鄉鎮1300戶種植中藥材,戶均增收達3000元。”廖俊說。
“我們也對扶貧資產加大了監督管理的力度,通過開展集中履約考評、量化打分、兌現合同、跟蹤問效等方法,對扶貧資產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監督,既要確保扶貧資產的安全運營,也要努力實現扶貧資產保值增值。”秭歸縣委書記盧輝介紹。
升級,用好改革成果
走進陜西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一排排紅瓦灰墻的新居,十分顯眼;標準化的蔬菜大棚、現代化的養殖圈舍鱗次櫛比;前來觀光休閑的游客絡繹不絕,勾勒出欣欣向榮的美麗鄉村畫卷。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前我們村可不是這個模樣,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青壯年外出打工,大量耕地被撂荒。”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春米說,當時耕作全靠勞力,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
2013年6月,趙家峁村在區鄉兩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大膽在全市率先嘗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017年3月,“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正式揭牌,成為榆陽區成立的首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各股民股權證得以頒發,實現了“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轉變。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趙家峁村建立起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產權關系。”趙家峁村黨支部書記張春平說。
產權關系明確了,村集體的發展方向就更容易確定了。
隨著合作社的成立,趙家峁村結合村實際探索發展鄉村旅游,村里逐步形成以玻璃棧道、彩虹滑道、小吃街區、民俗客棧等為代表,集觀光、采摘、休閑、旅游、戶外運動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如今的趙家峁村,村民連續4年分紅500多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260元。
榆陽區推廣趙家峁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全域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目前,榆陽區共成立村組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404個、鄉鎮合作聯社21個,實施“一戶一田”流轉細碎化土地40萬畝。262個村有了集體經濟,18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達2.5億元,138個合作社分紅1.6億元。
教育,做好人才文章
“在老家,孩子上學都是走山路,來回兩個多小時,特別耽誤時間,教育質量也不盡如人意。”曾經住在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彝族鄉的文安梅為了孩子的教育,一度專門到縣城租房陪讀。2018年3月,文安梅從三寶彝族鄉搬出,住進易地扶貧安置點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現在小鎮配套了學校,師資力量還不錯,不少孩子在這兒讀。”
緊鄰阿妹戚托小鎮的晴隆縣第六中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占學生總人數的80%以上。“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更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我們的擔子不輕。”校長謝百軍說。
為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政策扶持下,晴隆六中同州、市優質中學形成結對幫扶。2020年9月,還是興義市第八中學教師的謝百軍,被派往晴隆六中擔任校長,為期兩年。
學校依托當地教育扶貧政策,作出了許多探索。“先要‘請進來’,讓結對學校定期派優秀老師來上課、搞培訓、做交流。同時也要‘送出去’,讓本校的老師到外面學習,改進教學。”謝百軍說,一年下來,這種雙向交流至少有20次。
為充實教師隊伍,晴隆六中還以招考方式,引進34名教師。如今學校專職教師有68人,其中中級職稱以上16人。“我們還引入優質學校的管理方式,從早讀到午休,再到晚自習,讓學生形成規范。同時從備、講、批、輔、考等環節,完善教師考核,倒逼提升教學質量。”謝百軍說。
點上突破,面上進步,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這學期又有幾十名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轉學過來,說明我們的做法有效果。”謝百軍表示,“我們只有辦好教育,為鄉村振興培養后續力量,才能贏得搬遷群眾的信任。”
眼下中考日益臨近,謝百軍信心十足,“別說今年,明后兩年更讓人期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