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商報
2021-06-01 06:24:06
原標題:“成都工匠”越來越年輕
來源:成都商報
“成都工匠”越來越年輕
■為大力培養造就“成都工匠”,加快建設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為成都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5月31日,成都工匠命名大會在天府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成都市委市政府命名劉作春等661名同志為2020年“成都工匠”、馬東東等649名同志為2021年“成都工匠”,并頒發獎牌。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其中幾位“成都工匠”,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總工會了解到,兩年評出的“成都工匠”中,具備高級職稱、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或相應職業技能等級的有564人,占比43%;具備中級職稱、技師職業資格或相應職業技能等級的有478人,占比37%。他們之中,既有“四川工匠”劉作春、李漢忠、馬冬冬、安少彬,也有全國技術能手胡天兵、鄔建軍、石純標、肖懷國,還有全國勞動模范鄭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仕彬,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獎獲得者侯成,都是當之無愧的產業工人標桿。
評選鮮明聚焦重點產業等導向,圍繞全市“5+5+1”重點產業領域的一線技能人才組織推薦申報,真正將技藝精湛、勤勉敬業、長期堅守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并在各自領域、各自行業內具有較高公認度和示范引領作用的高技能人才代表評選出來。
經過評選,分別從1997名、3416名申報人員中選出了661名2020年“成都工匠”和649名2021年“成都工匠”。這1310名“成都工匠”涵蓋了五大先進制造業、五大新興服務業和新經濟的多個行業、多個職業(工種),其中普通職工994人,占比76%;擔任企業技術總監、生產負責人的有316人,占比24%。來自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有923人,占比70%;來自民營私營企業的有323人,占比25%;來自外資合資企業的有64人,占比5%。
從年齡來看,2020年“成都工匠”平均年齡41歲,最年長的58歲,最年輕的23歲;2021年“成都工匠”平均年齡也是41歲,其中最年長的59歲,最年輕的21歲。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21歲的“成都工匠”時玉鳳是一名服裝制版師。她出生于2000年4月,從小就對服裝設計和DIY充滿興趣,報考了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服裝學院。憑借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努力工作實踐,多次在服裝職業技能競賽上獲獎。2020年12月,時玉鳳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世賽,榮獲第四名,獲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愛搞事”的譚里民
提速5秒挑戰德國制造
16年前,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高級設備維修技師譚里民剛剛畢業進廠,走上了設備維修崗位。當年,前輩們都說他是個喜歡搞事兒的年輕人,別人巴不得按部就班盡快完成任務,他卻喜歡給自己找麻煩,喜歡不斷嘗試新的方法。
如今,譚里民已成長為成都首席技師工作室帶頭人,并在昨天被正式命名為“成都工匠”。他說,特別感謝成都這座城市和所在的企業給了如此寬松的環境,鼓勵他們創新,容許他們試錯,讓他這個“愛搞事兒”的人成為大家眼中的“創新明星”。
解決方案戰勝外國技術
譚里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攻堅克難帶來的痛快是2007年,他所在的涂裝車間顏色編組異常,無法實現遠程顏色編組,公司從國外邀請了專家前來處理。由于工作方式不同,他們每天端著咖啡,不緊不慢地分析,問題卻不能盡快解決,故障帶來的損失不斷增加,整個車間的工友都很著急。
8小時工作時間內,譚里民在外國專家旁默默觀察;等他們下班走了,自己嘗試重新編寫控制程序……連續三周,譚里民通過不斷復盤,慢慢掌握了外國專家的排障方法,弄清楚了他們的排障思路。在這個基礎上,他經歷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實驗之后,終于成功實現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由于運行更加穩定,車間采用了譚里民的方案。
提速5秒,每天增產50多臺車
2010年,一汽大眾到成都建廠,譚里民被調到成都分公司,成為一名“蓉漂”。2013年,成都分公司速騰汽車的日產量達到1150臺,處于超負荷生產,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他又想給自己找麻煩了,能不能讓生產再快一點呢?經過排查,他發現問題出在涂裝車間面漆線上。10個工作站近百臺機器人流水線作業,完成一臺車僅需98秒,這套德國進口的生產線,是當時業內的一流標準,在此基礎上提速確實有點瘋狂。但他和他的團隊還是想嘗試一下。
機器人噴漆已不能再快了,他們就從車身輸送上“打主意”。兩個工作站之間近10米的距離,能不能讓輸送速度更快,節約時間用來準確停位呢?實驗中,他們撞壞了幾臺車,最終用5.4秒完成了前半段輸送,用9.6秒完成多級降速和精準定位,經過100多次實驗終于成功。而要想整線提速,還需要解決另外9個工作站的問題,由于每個工作站作業內容不同,速度的參數都要重新調試和設計。
將近半年的時間里,譚里民的腦子里全是數據,別人是分秒必爭,他是毫秒必爭!正是1毫秒1毫秒地累加,他們硬生生地從98秒里摳出5秒。這5秒讓每天增產50多臺車,日產量突破1200臺,成為當時國內最高產的汽車生產線。
為了驗證風平衡對噴漆環境的影響,譚里民還爬風管、進噴房、測風速風量,成功實現了車間生產和待工期間能耗的自動切換,每年在車間空調的能耗上又節約出了300多萬。對廠里來講,技術革新帶來了經濟效益;對他來說,則是又一次成功挑戰了德國制造的滿足感。
左手三級燒傷的肖懷國
用最美的焊花
奉獻航天事業
能成為一名航天人,是“成都工匠”肖懷國值得驕傲一輩子的事。作為四川航天中天動力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焊工,他已擁有國家專利3項,發表技術論文6篇,還參編大學教材1本。
碩果累累的背后,有不為人知的艱辛。他曾經左手三級燒傷,差點放棄。是師傅的話點醒他,讓肖懷國重新鼓起勇氣,戴上面罩、拿起焊槍,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他的人生就像焊花,再次激情四射!
左手燒傷 差點放棄
肖懷國永遠都記得,跟師傅當學徒時,在一次氣割作業中,由于操作不熟,焊槍回火引燃氣管。慌亂中,他本能地用手去撲,造成左手三級燒傷。躺在病床上的那三個月,他什么也做不了,就連洗臉都要家人幫忙。肖懷國感覺自己像個廢人一樣,情緒跌到了谷底。
是師傅的話點醒了他,“干一行就要鉆一行,學藝不精,這次是害了自己,下次說不定還要害別人!”離開病床后,肖懷國再次戴上面罩、拿起焊槍,將自己沉浸在只有電弧的世界里,讓一件件國之重器從自己手中誕生。
他獲得國家二類技能比賽一等獎,收獲“全國技術能手”“航天技能大獎”等榮譽,取得航天特級技師資格。
從頭再來 填補空白
某重點型號換熱器上,有多達4.5萬條如發絲細的管路,肖懷國和同事的工作就是要讓它們聯接而不泄漏,這個難題在國內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經過一個多月無數次失敗、總結,他終于突破毛細管焊接技術難題,填補這一項國內技術空白。
有一年國慶節前夕,肖懷國和同事們接到一個某重點型號噴管組件的特殊任務,要求5天內必須完成。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有一條焊縫所處位置在零件內部,那里僅有10毫米高,還要經過3次轉角,根本無法觀察到內部結構。肖懷國和團隊成員百“試”不得其解,由于著急上火,牙疼得厲害,他猛然想起看牙醫的情景:這個焊縫的位置不就像牙齒嗎?也可以像醫生那樣用鏡面反光輔助觀察。為此他想盡了辦法:鏡子沒法拿,就把它貼在腔道內;右手夠不著,就練習左手槍法;焊絲夠不著,折上幾道彎,從腔道的另一端靠感覺盲添。一次次反復練習,終于完成了這道焊縫。歷時5天5夜,產品成功按時交付。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嚴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