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6-05 20:27:06
原標題:罕見!研究發現恐龍時代的琥珀中竟有四只對蝦
來源:新華社
科學家發現一枚距今9900萬年的琥珀化石中竟完整保存了四只對蝦。該成果于北京時間5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科學通報》上。
(琥珀化石中對蝦生活環境復原圖 云南大學供圖)
琥珀是遠古植物樹脂長期埋藏于地層并經過分子聚合后形成的化石。這枚琥珀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目前收藏于昆明一家博物館。它長約13厘米,內部保存了四只完整蝦,這些蝦形態一致,均屬同一物種。由于標本第二腹節的背甲呈三角形,且腹節側面的中部具有鉸合結構,研究者將其歸入十足目下的枝鰓亞目。
(琥珀化石圖片 云南大學供圖)
通過顯微CT、同步輻射等先進成像技術,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蝦額角的上下緣都有牙齒、無眼后刺、外骨骼薄而光滑,這些特征可將其歸入對蝦科,但它又區別于對蝦科已知物種,因此科學家將其命名為“琥珀曉蝦”。
(先進成像技術下的該琥珀化石 云南大學提供)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云南大學教授劉煜說:“作為對蝦科一員,它的現代‘親戚’被人們熟知,比如常見的竹節蝦、南美白對蝦等,可以推測,這些生活在白堊紀的琥珀曉蝦是當時捕食者的美食。”
說到這枚琥珀的形成過程,劉煜推斷道:“樹脂從樹上掉落或流下,包裹了樹根部或淺水處各種小動物。這些蝦頭部的朝向大致相同,表明它們是同時被裹進樹脂,而由于它們身體上沒有腐爛跡象,可判斷它們是活著或剛死去時被包裹進了樹脂團。”
令研究者驚訝的是,這枚琥珀中還保存了不少罕見生物類群,包括19只甲蟲幼蟲,及菊石類、雙殼類、海百合類、珊瑚類等海生動物類群。“這一豐富的組合表明,白堊紀時的緬甸胡岡谷地是多種類型動物適宜的棲息地。”劉煜說。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云南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中科院大學、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共同完成。
記者:岳冉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