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9-24 09:22:09
原標題:廣州1.6萬老人有了家庭養老床位
來源:人民日報
1.6萬老人有了家庭養老床位(人民眼·居家養老服務)
引 子
一張設置在自家臥室的家庭養老床位,讓89歲的廣州獨居老人林少珍心里踏實了不少。
床頭,緊急求救按鍵觸手可及,遇險時一鍵呼叫;床邊,紅外人體探測器24小時運行,可讓家人、養老機構工作人員遠程監護;床墊里,智能感應裝置精準分布,自動監測老人臥躺時的部分生命體征。“對心跳、血壓、夜間翻身次數等都有詳細記錄,子女們在手機上一目了然。”林少珍告訴記者。
如今在廣東省廣州市,已有1.6萬老年人像林少珍一樣擁有家庭養老床位。
2019年8月,廣州市啟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即依托養老服務機構,對老年人的生活空間實施必要的適老化、智能化家居改造,在家中設置具備機構化服務功能的床位,為有照料需求但未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此后兩年,“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連續寫入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要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要求,健全建設、運營、管理政策,發展“家庭養老床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被確定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持續探索完善家庭養老床位服務這一創新舉措,增加中心城區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優質養老服務供給。日前,記者在廣州實地探訪,看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如何讓眾多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愿望成為現實。
獨居老人林少珍——
“智能床位搬回家,專業服務送進門,健康數據傳上網,在家就能享受到養老院式的照護”
清晨,小雨淅瀝。護理員雷蓮秀撐著一把傘,拎著剛從早市上代購的新鮮蔬菜,拐進廣州市越秀區橫枝崗路。穿過小巷,推門進屋,林少珍老人笑盈盈地朝她打招呼:“小雷來啦!”
“嗯,您老今天真精神。”回話的工夫,雷蓮秀已系好圍裙,利落地摘起菜來,不一會兒便端上早餐——海米紫菜蛋花湯。同時,林老太的午餐燉盅也在灶上文火慢煨了。
嶺南潮濕多雨,很多廣東人喜好喝湯祛濕。在廣州,幾乎家家廚房里都有一個用來煲湯的瓦煲,林少珍家也不例外。“食材豐儉由人,關鍵在火候,煲湯不少于3小時,燉湯得4小時。”林老太對粵菜講究的“煲三燉四”頗為熟稔,但隨著年老體弱,對煲湯煮飯日漸力不從心。
“年紀大了,忘性也大,好幾次忘關煤氣把鍋燒干了,險些釀成火災。”說起險情,林老太心有余悸。最令她發怵的是摔跤,2018年年底的一天,因廚房地面濕滑,她一個趔趄摔倒在地。怕給子女添麻煩,林老太沒吱聲,扶著墻爬起來,慢慢挪進臥室后直接上床躺下了,晚飯都沒吃。第二天仍疼痛難忍,這才給兒子雷漢彬打電話,送醫后確診為左肱骨外科頸骨折。
“傷筋動骨一百天”,林老太沒法煲湯煮飯了,雷漢彬開始照顧母親的飲食起居,可他也已年過六旬,兩頭奔波身體吃不消,有時只好在網上給母親訂外賣。餐食不合口,林老太往往扒幾口了事,消瘦了不少。
林老太有3個子女,大兒子在國外;小女兒身體差,自顧不暇;老二雷漢彬為自己沒把母親照顧好而內疚。三兄妹商量著為母親找家條件好的養老院,林老太卻不樂意:“住養老院開支大,再說在老宅里住慣了,換個陌生環境不自在。”于是三兄妹給母親請了保姆。林老太退休前是位護士,對清潔衛生要求高,半年內換了3個保姆還不稱心。
林老太家庭養老的難題,不少老人都遇到過。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與失能老人的增多,家庭養老遇到了照料精力、時間以及專業能力不足等難題。在廣州,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60歲以上老年人180.6萬人,根據抽樣調查估算,失能、高齡等有照護需求的老年人達44.5萬人。
如何緩解家庭養老所遇到的難題?2019年8月,廣州市在越秀區等3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中心城區開始家庭養老床位服務試點。今年6月起,在全市鋪開。廣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嚴福長介紹,家庭養老床位服務是依托養老服務機構,對老人的生活空間實施必要的適老化、智能化家居改造,在家中設置具備機構化服務功能的床位,同時提供與床位相配套的長期照顧服務。政府部門給予每張床位不超過3000元的一次性建床補貼。
2020年底,街道工作人員上門推介家庭養老床位服務,林老太答應試一試。沒成想,一體驗便離不開了。老宅房間改造后,安裝了各式“小機關”:桌角貼上了防撞條;衛生間放了防滑墊,馬桶旁有升降扶手;床頭柜上有人體感應小夜燈,晚上起來上廁所時自動點亮;廚房里還有煙霧和煤氣泄漏報警器……林老太領著記者一一查看。
最令林老太安心的是床墊里的智能感應裝置:臥躺后能自動監測她的心跳、血壓等數據,一旦發現異常自動報警。這些健康數據還同步上傳“云端”,為醫療團隊出具健康指南提供參考。
“智能床位搬回家,專業服務送進門,健康數據傳上網,在家就能享受到養老院式的照護。”林老太每天一早洗漱完,就靜待雷蓮秀上門做早餐。了解到老人愛喝老火靚湯,雷蓮秀把中午的湯也提前煲上。打掃完屋子,午餐時間將近,雷蓮秀從灶上撤下燉盅,揭開蓋子端給林老太,熱騰騰的靚湯濃香四溢。
養老護理員雷蓮秀——
“助餐、助急、助潔、助醫等護理服務全程標準化,持證上崗,培訓考核貫穿日常工作”
林少珍老人吃完早餐,雷蓮秀收拾好碗筷,開始打掃衛生,擦拭門窗、家具、電器等。倚著大衣柜,林老太用手指揩了一下柜門夾縫:“你看,多干凈。我是個愛干凈的人,衛生都沒有小雷搞得好。”
“我剛來時,林奶奶總覺得不放心,我就不折不扣按老人的想法做,順著她的生活習慣來。”雷蓮秀娓娓道來:洗衣服時,前后要清洗4遍,老人不舍得把洗衣水直接倒掉,她就代購了幾只小塑料桶,裝滿后擺在衛生間里,方便老人沖馬桶;每個房間都掛著專門的抹布,她從不混用;清理完的物品放回原處,以防老人找不到……
這些細節,林老太全看在眼里。有一次,她還意外發現,雷蓮秀把入戶的鋼門也擦干凈了。這扇門上有許多細小的網孔,林老太通常每年清理一次,得踩著小板凳用抹布摳半天。
做完家務后,雷蓮秀經常幫林老太泡腳按摩,陪她聽歌看劇。
雷蓮秀能贏得林老太的認可,與其上崗前后的專業培訓、嚴格考核密切相關。入職之初,雷蓮秀就考取了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上崗后還要定期接受繼續教育培訓課程,課程學習通過手機完成,任選時間上機應考,考核系統現場拍攝評分。
攝像頭前,雷蓮秀側身、屈膝、彎腰,一手托扶住塑料人體模型的肩部,另一只手扶住膝蓋,將其朝己側翻轉……雷蓮秀反復練習為老人翻身的動作要領,直至考核系統評定為90分。
“老年人骨質疏松,得格外小心。如今,助餐、助急、助潔、助醫等護理服務全程標準化,持證上崗,培訓考核貫穿日常工作。”雷蓮秀每次上門服務都要在線打卡。
翻開她遞過來的一本護理日志,上面記得密密麻麻,照料時間、服務項目、問題處理結果等分門別類。“即便臨時調換護理員,也能快速掌握老人的情況,確保服務不斷檔。”雷蓮秀說。
為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廣州市2017年起實施養老服務業引才工程,并向服務滿一定年限的養老護理員發放崗位補貼。“我從事一線養老護理工作滿5年了,可一次性申領崗位補貼5000元。”雷蓮秀對未來充滿期待,“滿10年后可申領2萬元,還能享受優先申請公租房和落戶加分政策。”
目前,廣州市養老護理行業從業人員逾1.5萬人,像雷蓮秀這樣的社會化養老機構護理人員超過6000人。
老人親屬雷漢彬——
“自從有了智能設備,感覺母親身邊多了一個照顧的人,就連遠在國外的大哥也能隨時了解媽媽的情況”
晨雨初霽,碧空如洗,林少珍老人安坐于輪椅上,由雷蓮秀陪著準備去公園遛彎。剛出門,兜里的手機響了,林老太摸出來一瞧,是兒子雷漢彬的電話。
“媽,您散步去了吧?一場秋雨一場寒,出門別忘添衣服。”雷漢彬叮囑道。
“放心!穿著長袖呢。每次我一出門,你就來電話提醒,不會忘。”
母子倆并不一起生活,雷漢彬如何獲悉母親的一舉一動?原來,智能化改造后,房間里設置了攝像頭,家門口安裝了感應器,林老太每次進出的具體時間都同步上傳至“云平臺”。如今,三兄妹輪流在手機上關注母親的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即聯系養老機構,委托工作人員上門查看。當然,看護不是監控,隱私保護也很重要,考慮到林老太可能不適應在攝像頭下生活,工程師采取了用模型人代替真人影像的技術手段,屏幕上只呈現老人的虛擬行動軌跡。
“自從有了智能設備,感覺母親身邊多了一個照顧的人,就連遠在國外的大哥也能隨時了解媽媽的情況。”雷漢彬把家庭微信群的聊天記錄展示給記者看。
林老太患有冠心病,嚴重時胸悶心悸,以往每到此時,雷漢彬便火急火燎趕回家。“智能床進家后,能自動監測心率。萬一有事,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上門也及時。”林老太說,“不僅子女放心,自己也踏實了不少。”
今年5月出臺的《廣州市養老服務條例》明確提出:支持社會力量開展“互聯網+養老”行動,促進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等產品在養老服務領域深度應用,為老年人提供家庭養老床位、生活呼叫、應急救援、遠程安全監測等服務。
今年6月,廣州市民政局和財政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建床服務半徑在中心城區不超過15分鐘,偏遠農村地區不超過30分鐘,確保及時響應與服務可及。配備與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服務相適應的設施設備、人員團隊、信息系統,參照養老機構管理和服務相關標準配備養老護理員并實行24小時值班。
專業照護服務入戶,收費如何?據了解,根據照顧等級和自選服務不同,家庭養老床位的月收費從1000余元至7000余元不等。“我母親屬3級照顧需求,月服務費5760元,因長期護理保險報銷2835元,只需自付2925元,就能享受每月90小時的上門服務。”雷漢彬說。
“有溫度”的家庭養老床位正在走向普惠。作為全國首批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廣州市提出,家庭養老床位服務機構為長期護理保險協議定點機構的,其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對象發生的符合長護險規定的支付費用,按照長護險有關規定結算。
“相較于集成式的大型養老院,嵌入式家庭養老床位的建設費用約為前者的1/5。”嚴福長說,廣州市目前建成1.6萬張家庭養老床位,相當于100個中等規模養老院,如比照養老機構投入,累計節省建設和租金成本上億元。民政部門還積極引導社會化養老機構反向讓利,大幅減輕老年人的家庭經濟負擔。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陳玲玲——
“老年人照顧需求分7個等級,對應每人每月200至500元不等的護理補貼,精準評估有助于合理分配公共養老資源”
按照廣州市民政局、財政局《關于全面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服務工作的通知》規定,申請了家庭養老床位的老人,要享受一次性建床補貼和每月的護理補貼,都須接受老年人照顧需求等級評定。陳玲玲就是一位從事此項工作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
“家庭養老床位的申請門檻是60周歲及以上,但一般來說,60歲老人和90歲老人的照顧需求明顯不同。”陳玲玲說,精準匹配供需是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相關補貼發放的必要前提。為此,去年12月,廣州出臺《老年人照顧需求評估管理辦法(試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陳玲玲所在的廣州市惠澤養老服務中心正是花都區民政局選定的第三方機構。
每天一早,陳玲玲即通過“廣州市為老服務信息管理平臺”在線接受花都區民政局委派的評估工單,在了解老人既有疾病等基本資料后,對其日常活動、精神狀態、溝通能力等單項指標現場打分。
“您先脫下鞋,換上這套睡衣,然后躺到床上。”在陳玲玲的示意下,參評對象一一照做。“她所有的動作都可獨立完成,這項能力為滿分10分。”陳玲玲說,如果老人需要他人協助系鞋帶、拉拉鏈,就打5分;完全依賴他人則為0分。
為公正起見,單項分值只設置了10分、5分、0分三個檔次。“畢竟,評估師難以拿捏每一分值之間的差別,拉開分差梯度能有效避免糾紛。”陳玲玲說,對評估結論有異議的申請人可在10個工作日內向民政部門申請復評。2018年起,廣州市老年人照顧需求等級評估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2019年起實施“雙盲”評估,即系統分配的兩名評估員各自負責一部分評估量表,評估結果由系統自動生成,質控員復核確認后方可生效。
“老年人照顧需求分7個等級,對應每人每月200至500元不等的護理補貼,精準評估有助于合理分配公共養老資源。”陳玲玲還會根據已建床老人的身體變化定期重評,確保動態服務跟得上。目前,廣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已累計培訓老年人能力評估師1089名。
2020年7月,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成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的九大新職業之一。今年年初《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頒布。對此,陳玲玲頗為自豪:“這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有助于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標準化的服務。”
目前,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果的應用范圍已擴大至廣州市民申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資助、優先輪候入住公辦養老機構、申請民辦養老機構護理補貼等諸多領域。
養老機構居家康養總監鞠麗萍——
“病床安在家里,老人有了‘醫’靠,費用納入醫保,醫養服務在居家環境中深度融合”
為鄧愛群老人洗澡時,護士和助浴師陪伴左右,廣州華邦美好家園養老集團有限公司居家康養總監鞠麗萍則現場指導,“注意觀察水溫,不得低于41攝氏度;鄧阿婆的腿癱瘓了,擦拭時不要太用力;提前晾好溫開水,洗完澡后及時補充水分……”
“洗澡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件簡單小事,但對失能癱瘓老人而言卻很困難,洗不好甚至危及生命。”鞠麗萍介紹,老年人的血管脆弱,擴張和收縮功能減弱,水溫高了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低了又容易感冒,必須控制在合理區間。
兩年前,鄧阿婆在家中摔倒,左股骨頸骨折,手術后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起初,子女們曾試著給母親洗過澡,卻因不慎著涼導致鄧阿婆感冒了半個多月。后來了解到癱瘓老人洗澡的禁忌頗多,子女們只得隔三差五接盆熱水,用毛巾為母親擦拭身體。但在廣州的炎炎夏日,鄧阿婆經常大汗淋漓,極易誘發皮膚潰爛和褥瘡。
成功申請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后,助浴師攜帶充氣式床上浴槽上門助浴。為確保萬無一失,護士先為鄧阿婆測量血壓,結合皮膚狀態作出健康評估,考慮到老人有心臟病史,水溫較一般標準略低,為41攝氏度。助浴期間,浴缸里始終放著一支水溫計,確保恒溫。
其實,助浴只是醫護人員上門提供康養服務的衍生項目,更重要的是為慢性病、中風偏癱、摔傷骨折等出院后有居家康復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務。過去,由于長期臥床,鄧阿婆的骶尾部出現壓瘡,須定期到醫院換藥,每次往返交通花費不少,子女還得提前向單位請假。
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以來,廣州市明確提出:鼓勵將家庭養老床位與家庭病床合并設置,促進醫養、康復服務在居家環境中深度融合、形成互補。與此同時,家庭病床服務還被納入廣州市醫保報銷范圍,實現在家住院“刷”醫保。
今年2月,試用家庭養老床位服務3個月后,在鞠麗萍的建議下,鄧愛群的子女們為母親申請了家庭病床服務。如今,社區醫院的護士每周上門為鄧阿婆做骶尾部清潔換藥;康復師則在老人的背上敷藥封包,實施肢體低頻脈沖理療。如今,鄧阿婆的壓瘡面積已逐漸減小并初步愈合。
“病床安在家里,老人有了‘醫’靠,費用納入醫保,醫養服務在居家環境中深度融合。”隨鞠麗萍步入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綜合示范平臺,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鄧愛群的體溫折線圖、餐前餐后血糖圖等信息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一旦出現異常,醫護人員15分鐘內即可趕到現場。
截至今年6月,廣州市家庭病床保有量達3552張,醫生上門出巡診3.5萬余人次,護士上門出巡診4.3萬余人次。
“一張家庭養老床位,溫暖一座城,造福千萬家。”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說,今后將在制度化、規范化上進一步發力,持續推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
廣州市民政局供圖
本報記者 吳 冰 羅艾樺 姜曉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