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10-08 09:32:10
原標題:奏出交響樂的中國韻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來源:人民日報
圖為指揮家陳燮陽。
核心閱讀
藝術工作者心里要有一根弦:文藝作品的目標受眾是誰?是人民群眾。交響樂給人“高雅”“艱深”“門檻高”的印象,越是如此,我們越要努力找到一條溝通大眾的路徑
中國音樂講究韻味,這是不同于西方交響樂的地方,在演奏過程中應真正奏出中國韻味
指揮演奏好中國的交響樂作品,扶持中國青年作曲家和年輕的樂團,是中國指揮家的天職
“指揮不僅用肢體,更重要的是用心”
記者:“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但很多人并不十分理解指揮的作用,甚至認為指揮家只是“打拍子”。
陳燮陽:的確,不少觀眾有這樣的困惑,以為指揮僅僅是比劃比劃,打打拍子。其實指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作曲家的曲譜“轉化”成立體的音樂。
交響樂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藝術。在音樂的處理上,我追求深沉、細致、自然、流暢,同時要保證音樂形象的鮮明、貼切,節奏的嚴謹、準確。指揮的基礎是忠實原著,指揮家要下功夫了解作曲家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個人風格,才能把作曲家原本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表現出來。但同時,指揮也是二度創作的過程。曲譜看似是確定的,其實還有很多可發揮的空間。比如,弱音究竟要多弱?漸強到底怎么漸強?這段音樂應突出哪種樂器?這些都是考驗指揮個人能力的重要方面,需要指揮有很高的音樂修養,熟悉樂團中所有樂器。
現場演出會受到場地混響、樂隊狀態、現場氣氛、觀眾反饋等不同因素影響,指揮家必須耳朵好、反應快,靠手、靠身體、靠眼睛來引導樂隊,根據具體情況隨時進行調整。一個拉長的滑音會讓樂曲的演奏情緒更加飽滿,歡快樂段的加速能夠與抒情樂段形成更鮮明的對比,每一次演出的呈現效果都是不同的,這也是現場演出的魅力所在。
記者:我看過您的演出,印象最深的就是您激情四溢、充滿爆發力的肢體語言。您指揮時的姿態、節奏、線條,視覺感嚴密而緊湊。
陳燮陽:指揮也是一種表演藝術。但我不是特別在意自己在舞臺上的動作,指揮不僅用肢體,更重要的是用心,這樣動作就隨著音樂自然而然地出來了。我要求自己指揮的音樂要像泉水一樣流出來。
指揮雖然背對觀眾,但要對身后觀眾的任何反應都了如指掌。如果臺下出現動靜,哪怕是一點點咳嗽聲、說話聲,都有可能影響到臺上的演奏。每當這時,我會加倍地用自己的情緒去帶動和感染樂隊。
記者:特別是在音樂高潮部分,您拿著指揮棒長臂舒展,就像把整個樂團的演奏者都攬入懷中,很有表現力。
陳燮陽:指揮和樂手的關系就像魚和水。指揮除了自己藝術上過硬,最重要的是與樂手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在合作中,大家彼此感到愉快,才能夠培養一種美妙的默契,演奏出來的樂曲才流暢自如,指揮的音樂意圖也會更好地表現出來。
記者:交響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提升修養、陶冶情操。與此同時,欣賞交響樂也有一定的門檻。怎樣讓更多人接受并喜愛上這門藝術?
陳燮陽:藝術工作者心里要有一根弦:文藝作品的目標受眾是誰?是人民群眾。我在演出時,會認真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比如,在編排曲目上注意“起承轉合”,以調動觀眾的情緒。交響樂給人“高雅”“艱深”“門檻高”的印象,越是如此,我們越要努力找到一條溝通大眾的路徑。為此我做了許多嘗試。我曾把流行歌曲《菊花臺》改編為二胡、大提琴二重奏與樂隊,受到大家歡迎。一次演出中我還把大眾耳熟能詳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主題曲作為返場曲目,邀請現場的觀眾進行互動,讓大家都沉浸在音樂的海洋里。
“把中國交響樂推向世界”
記者:您從上海音樂學院一畢業,就分配到上海芭蕾舞團,主要負責芭蕾舞劇《白毛女》管弦樂隊的指揮。十幾年的時間一直指揮同樣一部作品,會不會感到枯燥?
陳燮陽:恰恰相反,對同一曲目的反復排練演出,大大提高了我對作品音樂內涵的理解,豐富了我音樂表達的層次。直到現在我指揮《白毛女》,都可以不看曲譜從頭到尾背誦下來。舞蹈配樂對節奏的要求非常高,也訓練了我對節奏的把控能力,這對指揮來說至關重要。
在指揮《白毛女》10多年的時間里,我也開始反復思考,中國的音樂那么美妙,怎樣能讓全世界聽到?
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初,您到國外進修,走訪諸多知名交響樂團,聽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排練,和祖賓·梅塔、小澤征爾進行深入交流,這段經歷給您帶來哪些收獲?
陳燮陽:我更加堅定了把中國交響樂推向世界的信念。
回國后我正式就任上海交響樂團團長。為了更好地管理院團,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設立音樂總監和總經理,把業務與行政分割;推行演奏員合同制,實行優勝劣汰;聘任外籍演奏者,促進樂手之間的溝通交流。這一系列改革基本上都是中國交響樂團發展史上的創新,在不斷摸索中,推進交響樂團的職業化建設。
記者:有過這樣一份統計:您在上海交響樂團期間,指揮正式演出總共844場,演出作品涉及256位中外作曲家,其中,國內作曲家134人,國外作曲家122人,中國作品近200部,外國作品261部。演奏國內和國外的作品平分秋色,這對于一個交響樂團來說,并不是很常見。
陳燮陽:我毫不掩飾對中國音樂作品的偏愛。上世紀80年代初,我首次應邀指揮紐約現代音樂演奏團,就把《二泉映月》《太行山音畫》《思》《旱天雷》帶到海外觀眾面前,之后,我指揮并錄制了中國作曲家朱踐耳先生的交響曲全集和管弦樂曲集等眾多中國交響樂作品。
記者:是的,也是您首次將中央民族樂團帶到維也納金色大廳進行演出。
陳燮陽:1998年,維也納金色大廳第一次舉辦中國春節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甚至連站票也賣光了。外國聽眾反響熱烈,僅返場就演奏了5首曲子。最后,我們也“入鄉隨俗”,用民樂演奏了新年音樂會返場的必演曲目——《拉德斯基進行曲》。我琢磨著這首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作品既然要用民樂演奏,必須得有中國特有的味道。于是在曲子中加入了京劇的打擊樂器,使這首本身就歡快的樂曲又增添了氣勢和喜慶的氣氛。
中國民樂與外國音樂的“味道”差別很大,輕、響、快、慢不同,傳統民樂的獨特韻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這不意味著交響樂沒有辦法表現中國音樂之美。就像《梁祝》,曲式是奏鳴曲,演奏樂器是小提琴,但是因為吸收了越劇的旋律和二胡的演奏方法,給人如泣如訴的感覺。中國音樂講究韻味,這是不同于西方交響樂的地方,在演奏過程中應真正奏出中國韻味。
記者:作為繼李德倫、黃貽鈞之后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第二代指揮家之一,雖然已經年過耄耋,您依然站在創作一線。
陳燮陽:我從一個不識五線譜的農村娃成長為樂團指揮,離不開楊嘉仁、黃曉同、馬革順等前輩的悉心教導。還記得我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第二年,就初生牛犢不怕虎地嘗試作曲。寫的一點小作品被當時的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著名作曲家丁善德看到了,他親自修改指點,并寫了一封信給教務處:“附中學生作品我已閱過,并了解該生從未學過和聲、作曲,錯誤不多,該生有創作才能,宜注意培養,并在適當機會試奏以資鼓勵。”這封信我一直銘記于心。
這樣的好老師,我一路走來遇到過許多。一次音樂會前夕,應邀執棒的黃曉同老師突然病倒,還是在校大學生的我被老師推薦救場,這次經歷可謂我走上職業指揮道路的第一步。其實黃老師并沒有病得那樣重,他是想借此給我一個上指揮臺的機會。黃老師彌留之際,我就在他身旁。他一直緊緊握著我的手,直到心電圖畫成一條直線。我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將老一輩指揮家的精神傳承下去。
指揮演奏好中國交響樂作品,扶持中國青年作曲家和年輕的樂團,是中國指揮家的天職。只有時刻不忘中國交響樂成長的艱難,肯花精力來扶植新人新作,我們的交響樂藝術才能一步步繁榮起來。只要身體條件允許、觀眾需要,我會一直站在指揮臺上,繼續為中國交響樂走向世界出一份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