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亞市吉陽區的大茅村,曾是“臟、亂、差、窮、散”的代表。自2016年起,“美麗鄉村”建設在三亞全面鋪開,吉陽區從強化黨建入手,改變村容村貌村民收入,大茅村的逆襲之路由此開始,今年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是三亞唯一獲評的鄉村。
12月7日,“歡樂新海南·奮進自貿港”2021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海南行采訪團來到三亞大茅遠洋生態村,共同解析鄉村治理的“大茅樣本”。
大項目進駐 “臟亂差”小山村逆襲“網紅打卡點”
時而穿行彎彎曲曲的綠道,時而深入綠影婆娑的樹林……在錯落有致的村莊、河流、田洋中穿行,感受充滿鄉土地文化的清閑自在。
采訪團走進大茅遠洋生態村,可以看到智能溫室、大茅樸宿、田園餐廳、叢林探險樂園、房車營地等幾大區域,兒童小火車、植物科普、綠道騎行、果園采摘等游玩項目一應俱全,大家置身其中感受自然、享受著片刻清閑。
“這里空氣好、風景美,我采摘了幾個火龍果,非常甜!”封面新聞記者胡麗蘋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盡管火龍果已經進入尾季,但幾個小小的果子讓她歡喜不已。她說,產業發展讓村民腰包鼓了,日子一定越過越紅火。
遠洋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企業進駐大茅村是機遇,也是挑戰。在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背景下,他們以三亞大茅遠洋生態村為試點,以產業導入和生態保護為支點,從生態、生產、生活三個方面,融合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思路,努力將大茅區域打造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其實,在大項目進駐之初,大茅村兩委也是慎之又慎。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合作之初,我們也擔心遠洋集團在租用土地后是否會逐步硬板化,我們要求對方不能破壞當地環境、不能將農田硬板化、不能建設硬化基礎設施。”
如今,大茅遠洋生態村項目采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將大茅傳統大田輪作發展成為高效現代農業,從單一農業種植向“農業+”旅游、教育、體育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蛻變。2020年,大茅遠洋生態村累計接待游客達到15萬人次。
近年來,大茅村近年來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不斷推進休閑業態建設,完善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打造大茅奇幻世界共享農莊,讓采訪團體驗了一把“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休閑之旅,也為村民開辟了一條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借力出海 “黨建+產業”引領鄉村振興大步走
走在平坦的瀝青小道上,采訪團很難想象大茅村曾經的尷尬,“以前村里小道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大茅村距離海南東線高速與海榆中線交叉口不足2公里,但之前如此優渥的交通條件、自然環境卻沒能讓大茅村“富”起來。
究其原因,這尷尬局面的背后是基層黨組織的軟弱渙散:大茅村當時的村兩委“班子”不團結,內部管理混亂、村財務不透明,各項工作均難以推進。該村黨支部甚至連續三年被列為全市排名倒數的軟弱渙散基層黨支部。
如何破局?2016年村兩委換屆,吉陽區委組織部著重從加強黨建入手,希望挑選精兵強將,調整村兩委干部。經摸底,發現村民有意推選“老書記”高正才當村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老書記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也曾連任三屆村黨支部書。”
高正才上任后,專注基層組織建設:建陣地、強教育、抓作風、促發展,統一思想共識,凝聚發展合力。大茅村以“黨建織網”推動網格化治理,堅持“一格多元、一人多職、一網多責”的原則,將網格員分為三類網格員:專職網格員、兼職網格員、黨員網格員。大茅村下設17個自然村小組,共有900多戶4000多人,全村128名黨員被列入網格,每名黨員聯系、服務各自網格的10至40名群眾,為村民實實在在解決問題。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產業旺不旺。除了讓大項目進駐,這些年大茅村黨組織鼓勵黨員帶頭創業,發展優質合作社,拉動村民創業、就業。
高正才是村里成立合作社第一人,其成立的沙塘玫瑰花合作社從最初的10畝地到120多畝地,并教授村民育苗、種植技術,帶動12戶農戶一起種植玫瑰花,農戶年均收入增加了近2萬元,大家都蓋上了“玫瑰樓”。在高正才的帶領下,全村成立了29家種養殖合作社,目前優勝劣汰還有16家優質合作社被重點培養。
黨建引領 讓美麗鄉村邁上“快車道”
村黨委的作用在哪?高正才的理解是:避免村民單打獨斗,且有了黨組織的引領,合作社的項目方向、成效等首先保障村民和村集體的利益。
以農耕文化為支點。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文化與旅游連接。美麗鄉村煥發新風采。
短短幾年時間,大茅徹底變了:財務明晰,鄉村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里的休閑文化廣場清新自然,40多條村道全部建設到位,村道已經變身騎行綠道,大茅遠洋生態村成為頗有名氣的“網紅打卡點”。
2017年,大茅村黨支部甩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如今已被評為五星級黨組織,并成為海南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標桿示范點;2021年大茅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成為三亞唯一獲評鄉村。
三亞市吉陽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大茅村是憑實力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不久的將來,大茅村將與周邊美麗鄉村實現人流、物流、財流高效聯動,讓村民能夠長期、持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