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3-09-01 17:18:09
原標題:文史之花,在山大為何長開不敗?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文史之花,在山大為何長開不敗?
來源:新華社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蕭海川
文史,維系著文明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寄托。作為國內老牌高等院校,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建校122年來,文史傳承仿佛一條紅線,串聯起一代代學人,滋養著人文學術之花的綻放盛開。
“文科學報之王”
“昌明傳統學術,鍛鑄人文新知,植根漢語世界,融入全球文明”,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文史哲》編輯部,24個字的辦刊宗旨分外醒目。知古鑒今、融通中外,彰顯著這本學術期刊的視野與追求。
《文史哲》編輯部。
創刊于1951年的《文史哲》,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刊最早的高校文科學報,也是國內目前刊齡最長的綜合性人文社科學術期刊。70余年來,《文史哲》數度引領了中國大陸的主流學術方向和研究潮流,成為當代中國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刊物之一,被譽為“文科學報之王”。
盛譽之下,是這本學術刊物所承載的一場場學術論戰。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教授表示,除著名的“《紅樓夢》討論”外,在20世紀50年代,還有“中國古史分期論戰”“中國農民戰爭史論戰”“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戰”等三場重大論戰刊發在《文史哲》上。隨后數十年里,“重評孔子”“文化熱”等專題討論,都與時代脈搏相應和。
今年5月,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公布。這是《文史哲》雜志與《中華讀書報》第八次聯袂評選的年度學術熱點。“植根自身經驗與歷史文化傳統,‘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統攝全局的重大命題”“遠古歷史無法僅憑考古‘自證其身’,中華文明探源仍需多方發力”等學術話題脫穎而出。
“2022年度的人文學術熱點,得到學術界的積極反饋。新媒體端的閱讀瀏覽量創了新高。”《文史哲》雜志編輯孫齊說,現在與兄弟院校、同行刊物交流時,大家都很關注學術品牌的打造,“作為一本學術刊物,我們希望不只成為刊發文章的陣地,更希望開創引領時代風氣之先,讓人文學術成果破圈,為更多人所了解”。
王學典認為,回顧刊物發展歷程時,“專家不能脫離時代、研究不能回避現實、學者應回答時代之問”的感受尤為深刻。學術期刊,要敢于塑造學術史面貌。
華崗雕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蕭海川 攝
“非常之人”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今天,漫步在山東大學校園,會發現諸多前輩學者的塑像。中心校區公共教學樓北側的小花園里,兩位老校長華崗與成仿吾的雕像靜然佇立。
華崗是著名的革命活動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史學家、教育家。1929年他領受黨組織任務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第一部有組織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在這一中譯本里,華崗將結尾的“萬國勞動者團結起來”改譯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鑄就震古爍今、經典永傳的名句。1950年至1955年,華崗擔任新中國成立之后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兼黨委書記。其間,他重視馬列主義教育、親授政治大課;整合學科資源,培育形成“文史見長、加強理科、發展生物、開拓海洋”的山大特色。正是在他的首倡和組織下,《文史哲》雜志正式創刊。
哲人其萎,正氣長存。“一個學科的發展壯大,有賴于幾代學人的接力奮發。”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楊建剛表示,華崗、呂熒、孫昌熙、狄其驄、譚好哲等知名學者開拓前行,奠定了學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術傳統。
溯及過往,重視文史的發展脈絡愈發明晰。山東大學前身是1901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堂,被譽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學。1901年山東大學堂的辦學奏折和辦學章程,將中國史、外國史并列為一門“中外史學”,展現出先進、闊達的知識視野。在教法和課時安排上,也明確將“中國經學”“中外史學”“中外治法學”平等并列為文科的三大主干。
走過122年滄桑歲月,山東大學初心不改,一直致力于回答好“發時代先聲,做天下文章”的課題。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黨和國家在未來一個時期思想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學術發展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的重要標志。”
發揮“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優勢
緊抓重要機遇、擔承時代使命,山東大學大力推動人文學科匯聚融合創新。學校強化建設“中國語言文學與中國古典學術”一流學科領域,重點打造“中華典籍整理與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華三千年文學傳統研究”“考古學、古文字與中華文明演進研究”“儒家文明與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研究”“中國美學話語體系建構與中西美學比較研究”“現代語言學與中國語言資源調查保護研究”等學科方向,重點建設5個創新團隊,設立一批重大研究專項課題。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認為,當前既要做好歷史典籍版本的保護、整理、注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其進行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又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和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為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提供堅實基礎,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與光彩。
山東大學還持續發揮“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優勢,大力實施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全力參與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永樂大典》綜合整理、《中國通史》編纂等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扎實做好海岱地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焦家遺址發掘保護項目,努力擔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領頭雁,為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學術支撐。
“屬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山東章丘焦家遺址,是中國最早一批原生型‘古國’城址的代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表示,2016年正式啟動焦家遺址發掘,學院聚焦“焦家古城”“王權產生”“禮制起源”三個問題。目前焦家遺址已展示了距今五千年的古代中國最先進筑城技術、成形的社會治理和組織能力以及中華文明獨特的制度創造和深刻的思想體系,立體性呈現了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歷史圖景,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黃河樣本。
對外學術交流和文明對話
暑假期間,校園內外依然不乏忙碌的身影。作為期刊編輯,孫齊的手頭還有兩篇正在審看的學術論文,他同時兼顧《文史哲》英文版選題工作。“2024年是《文史哲》英文版的10周年。從今年起,英文版每年的出版期數從2期變為4期,向海外推介更多國內人文學科的高價值成果。”孫齊說。
“看著先賢們的塑像,作為后學總是心懷忐忑:在治學為人上,我們離大師還有多遠?”2012年高考后,因慕文史見長的辦學特色,楊勝祥至山東大學負笈求學,恰逢學校探索改革人文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他得以從藥學院轉入培養中國古典學術專門人才的“尼山學堂”。
“我現在的研究方向是文獻學、明清史與邊疆學,深感文化傳承責任之重,一定要跑好我們這代人的接力棒,給前人后學一個滿意的交代。”今年秋季開學后,楊勝祥就要進入博士研究生四年級。求學10年間,他以獨立作者在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1部,先后獲教育部高校古委會第十六屆中國古文獻學獎學金碩士生一等獎、國家獎學金、山東大學校長獎等榮譽。
把根深深地扎進泥土里,才能觸摸到更蔚藍的天空。山東大學還積極開展、創新推進人文領域的對外學術交流和文明對話,深化與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合作,建好國際儒學聯合會山東大學研究基地。將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打造成國際性學術研究與交流平臺。著力做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持續打造“山東論壇”“儒學全球論壇”等學術活動品牌,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密切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為科學回答人類前途命運提供新智慧、新方案。
日前,在學校主題黨課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校長李術才提出:“山東大學要堅決扛起新時代文化使命,發揮‘文史見長’優勢,助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恪盡職守、擔當作為,更好服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命題,是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更是山東大學人文學術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時代機遇和重大考驗。(來源:9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