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2023-09-08 17:08:09
黨政主官帶隊,組織訪問團密集赴外考察……最近,廣東各地刮起一陣“考察風”:出訪目的地既包括歐洲等廣東經貿傳統“老朋友”,也涵蓋了東亞和東南亞等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
與此同時,借助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舉行的契機,廣東展團攜手74家企業集體亮相,抓住機會向世界展示廣東服務貿易魅力,拓展合作新機遇。
內聯外合,廣東步履不停。行色匆匆間透露出對謀求“新市場”的急迫,不約而同中折射出拓展“新空間”的共識——作為全國外貿大省,近年來廣東對外貿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復雜多變、外需持續走弱,廣東同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帶來的巨大壓力。風口浪尖承壓劇增,扼守“南大門”挑戰空前。
與此同時,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承擔著以自身的“進”為全國的“穩”作貢獻的重要責任,全國上下對廣東更有著一份繼續率先突圍的新期待。
總書記指出,“廣東改革發展先行一步,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必要性和緊迫性的感受會更深一些。”
行深者見遠。當此推進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領域、發展質量變革的重要關口,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廣東從習慣開順風船,轉向善開頂風船。而要穩坐釣魚臺,就不能任憑風浪起。
坐不住,更等不得。今天,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的廣東,提出“再造一個新廣東”,將如何塑造發展新空間?
向“外”拓展何以危中尋機?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去年年終歲尾,廣東“搶閘”出擊,政企通力合作,企業家們順利組團包機“出海”,用時間換空間,廣東搶先讓世界的訂單流入“世界工廠”。
而仔細分析新一輪的“出訪熱”,不僅有企業,還有地方主官,主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各位政府主官除了加深傳統產業合作,還更多地考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謀求與當地最先進的產業鏈達成的新合作,搶占新興領域未來空間。
過去,廣東依靠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而實現有量有質的增長。與此同時,也形成了貿易依存度較高的發展現實。
依存不能進一步演化為依賴,廣東要繼續鞏固和拓展在兩個循環中的優勢,必須繼續“敢為人先”。
從“搶訂單”到“搶空間”,背后正是廣東進一步拓展外部經濟縱深的戰略考量。
這種深意有跡可循:從去年年底以來,穩住外資外貿就已經成為廣東多次重要會議釋放的“強信號”。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首次提出,優化對外開放布局,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在年初“新春第一會”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東將焦點聚焦在高質量發展上,明確“改革開放是廣東最鮮明特征”;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則將“開放”明確為必須著力激活的“三大動力”之一。
著眼外貿新形勢,廣東更是主動實行了更加開放的政策,放寬了對外貿企業的市場準入限制,降低了關稅和貿易壁壘,頻出“新招”來幫助企業提升長遠的競爭力。要檢驗一系列舉措帶來的成果,我們不妨從我國上半年外貿總值成績單上找答案——在今年上半年31省市的外貿總值中,廣東外貿進出口以3.86萬億的“高分”,高于全國排名第二的省份超過1萬億,在全國范圍內遙遙領先其他省份。
縱觀廣東經濟“空間觀”:在危與機、穩與進、攻與守的縱橫捭闔中,“把格局做大,讓空間延伸”的開放思路愈發清晰。
向“上”突圍
“尖子生”如何再造優勢?
從制造業起家,到制造業當家。這既是對廣東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驗的鮮明總結,也是對新時期如何繼續保持發展優勢的鄭重選擇。
2022年廣東全部制造業增加值4.4萬億元,占全國的八分之一強。制造業成為廣東深厚“家當”。今年上半年,廣東工業投資增長23.3%。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8.2%。
如何守住這份家底,為工業投資者們打造更大的創業空間?廣東制造業不僅要繼續挺起脊梁,更要以“尖子生突圍”繼續深挖制造業發展空間。
這陣子,廣東中山兩則新聞引發關注:一是當地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面積已超2.2萬畝、日均騰出近40畝;第二則是當地火炬開發區兩個制造業項目同天實現“拿地即動工”。
“中山速度”背后,是對制造業發展空間的清醒認識。
在當地,這項低效工業園改造工作被形象地稱為“空間革命”。這也道出了當地“工改”之難——低效工業園在過去曾經為城市的發展作出過貢獻,如今卻延續了低效產出,更擠占了新興制造業的發展空間,而拆除舊園區同樣涉及復雜歷史遺留和多方利益。
拆老舊廠區易,破心中慣性難。
土地面積全省倒數第二的中山,建設用地開發強度已接近40%,部分鎮街的開發強度甚至高達85%。為了重塑當地產業發展新格局,中山不得不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主動以“變”謀空間。
從去年年初開始,中山就正式打響了這場“工改”攻堅戰,一年半的時間,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自愿,中山拆除了大量低效工業用地,再有深中通道即將建成通車、深中經濟合作區剛剛落地等利好加持,這一成效為當地的發展儲備了寶貴的發展空間。放眼廣東,將大力實施“大平臺”提升行動,積極打造一批“萬畝千億”園區載體,深化特色產業園培育,推動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全面推動產業園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而與中山隔江相望的深圳,對產業空間的需求同樣迫切。
賦能高品質制造業發展,深圳選擇“向上看”。
不久前,我國首個全裝配式“工業上樓”項目——深圳市坪山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一期在深圳竣工投用。
所謂“工業上樓”,是指多層廠房或“摩天工廠”,在土地資源十分寶貴且有限的深圳,“向天要地”,打開了全新的破題思路。
“工業上樓”在為產業提供充足物理空間的同時,所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也助力了深圳工業“再上一層樓”。
整備產業空間、大招商引資……當下,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圍繞制造業掀起比拼競逐。因地制宜、主動求變,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先進制造業,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地方的共識與行動。
而放眼全國,作為建設制造強國排頭兵的廣東,在推動我國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必然也肩負了重大的責任。面對國際形勢日益嚴峻復雜、全球制造業疲軟、外貿增長承壓等挑戰,也只有以變馭變,才能危中尋機,化危為機,行穩致遠。
向短板要空間
區域協調如何探新路?
從自然資源角度觀察:廣東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耕地資源卻嚴重不足,人均耕地面積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從經濟數據看:珠三角內地城市聯同港澳,用不到1%的國土面積創造出全國12%的經濟總量。與此同時,面積占全省71.7%的縣域,GDP僅占全省的12.5%。
兩個不同的觀察層次,卻能得出同一個結論:廣東區域發展不均衡,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空間巨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已經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板。
因此,如何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新突破,直接影響廣東經濟是否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郡縣治,天下安。今天,廣東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破題區域發展不平衡,提出將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如何科學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以業興縣”正是其中的關鍵突破口。
觀察上半年廣東各地市的經濟成績單,廣東揭陽異軍突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120.02億元,增長7.6%,增速在全省名列第一。這個粵東小城為何能逆襲超越全國一眾中心城市,取得如此亮點的特定產業佳績?又是如何通過區域協同發展“加速跑”,在這場求新思“變”的博弈中占據優勢?
而在過去,這座以塑料制品、五金制品、紡織服裝為主要產業的城市也曾經有過發展迷思:靠代工和中低端制造崛起的日子早在十幾年前就一去不復返,新的產業空間在哪里?
“2035年,廣東將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一小時通達,廣東省內兩小時通達。貨物流通方面,實現國內一天送達。”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總規劃師李靜介紹說,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角度,粵東西北的距離正在不斷拉近,日漸快速的交通網絡讓揭陽找到了全新的“崛起密碼”——作為廣東首個中國快遞示范城市。在去年全國快遞量榜單上,揭陽更出人意料地連超上海、杭州和東莞三座大城市,年快遞業務量達到37.29億件。“廣州、深圳下單,揭陽發貨全球”成為現實。“以業興縣”,點亮了強縣村富民路。
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個也不能少。而要全面激活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活力,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縛和藩籬很重要。除了像揭陽這種通過自身產業變革為鄉村經濟轉型開新路,還有更多的通過區域協作、互補來實現區域共贏。放眼當前,“你來我往”的“飛地經濟”合作在廣東已勢如破竹: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已累計引進項目超600個、佛山產業轉移(茂名)工業園正全速推進,河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產業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
向高處行,朝遠處謀。面對風高浪急的復雜環境,廣東既有一馬當先的歷史使命,更有立馬陣前的勇氣擔當。打造發展新空間,拓寬更具韌性的經濟縱深,形成更具優勢的戰略主動,廣東所向天地廣闊!(總臺記者 林麗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