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2023-09-14 09:22:09
央廣網西安9月13日消息(記者侯凱奇 實習生江靈)數米高的柜體里擺滿了瓶子,十數萬的瓶子里裝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土壤表層樣本。“我們把土壤的表層樣本收集起來,通過對土壤內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有利于我們土壤工程的后續發展。”正在進行土壤樣本入庫的張恒宇告訴記者。
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項目管理部張恒宇正在進行土壤樣本入庫(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近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走進位于楊凌示范區的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這里的科研人員正在各種儀器前研究土壤,為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及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助力糧食增產增收。
在展覽館,記者看到來自東北的黑土、福建的紅土和陜西的黃土……各地土壤被放置在容器中,標簽上標注了取樣地、取樣地經緯度、取樣深度及種植作物等信息。“我們的耕地土壤樣本庫已收集11.4萬份土壤樣品和1000 個土壤剖面樣本,涉及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和鹽堿地。”該中心總工程師羅林濤介紹。
技術人員正在測試土壤樣本的PH值(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在采樣室,2015年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閆波正在進行土壤剖面的采樣工作,老家在山東的閆波,目前已定居于西安,研究生階段攻讀土壤專業的他目前在該中心擔任高級工程師。“如果你學習了這個專業,就會發現研究土壤的工作一點兒不枯燥,反而非常有趣。專業對口,留在這里就想為咱們國家的農業多作貢獻。”
記者了解到,2022年初,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在寶雞鳳翔區開展面積達2.8萬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工作,在全省率先拉開高標準農田建設序幕。通過梯田修筑、灌溉一系列工程的實施,對山、水、田、路等進行綜合整治,落實管護制度,提高土地產出效率。
據介紹,該中心通過組建社會化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服務隊,為高標準農田、耕地土壤修復等提供技術、產品、裝備及整體解決方案,通過開展受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污染修復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改良、鹽漬化糧田土壤改良修復及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他們將一塊塊鹽堿地、受污染農田、撂荒地變成了如今的“金糧倉”。
技術人員正在測試土壤樣本的有機質含量(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橫亙陜西、內蒙古、寧夏三地的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昔日的毛烏素,黃沙漫天,現如今,在沙地也能“造田”。羅林濤介紹,通過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固沙造田技術,在毛烏素沙地風沙土里添加富含粘土礦物的砒砂巖,從而達到對風沙土的治理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目前在毛烏素沙地推廣應用了200多萬畝。
除了利用科技改良土壤外,該中心通過數據分析和采集,后期還能根據當地土壤狀況給當地農民提供種植作物的規劃設計,讓農民實現“因地制宜”,進一步助力增產增收,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
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讓農作物的收成和農民的收益有了明顯變化,還具有很強的復制推廣價值。據介紹,該中心正全力做好全省30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陜西省第三次土壤普查任務,目前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20余萬畝,全面建成后預計可新增糧食產能4500萬公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