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衛星、兩所實驗室。習近平主席19日考察澳門科技大學,留下鮮明的“科技足跡”。從中,可以感受到習近平主席對澳門科技創新發展的鮮明指向。
這顆衛星——“澳門科學一號”,習近平主席念茲在茲。2023年5月21日,“澳科一號”在酒泉成功發射。參與衛星研制的澳門科技大學18名師生代表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匯報喜訊和感受。兩天后,他們就收到了回信。
時隔一年多,習近平主席來到澳科大,走進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通過電子屏幕觀看衛星實時運行情況,了解項目的科研進展和應用前景,同在場的研究人員和學生代表親切交流。
從書信往來到面對面交流,足見習近平主席對這顆衛星的關注、對澳門科技進步的看重。
“澳門是能夠做高精尖、國際一流科學研究的”“展現了澳門科技界卓越的創新創造能力”……習近平主席言語間,滿是對澳門科技進步、助力科技強國建設的肯定和期許。
習近平主席為何如此看重澳門科技發展?
其一,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科技創新是重要抓手。
“澳科一號”是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它的意義不只在于是“一國兩制”下澳門同內地在高科技領域深化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澳門科技創新的里程碑。
作為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澳科一號”的成功發射和數據發布,展示了澳門在高科技領域的實力和潛力。
在回歸祖國之前,澳門以博彩業為主的經濟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在科技創新和實體產業方面也比較薄弱。
2009年1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考察訪問澳門時,把目光投向澳門的長遠發展:“中央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就提出,要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經濟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走適度多元發展之路。”
科技發展是促進多元發展的關鍵,高新技術成為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提升經濟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其二,善用獨特優勢地位,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給參與“澳科一號”衛星研制的澳門科技大學師生代表的回信中,習近平主席提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澳門高校、澳門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背靠祖國,澳門搭上國家科技發展快車,在同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上,澳門的成長故事,正在演繹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劇本。
在與內地的深度融合下,月球與行星科學、中藥質量研究、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智慧城市物聯網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澳門拔地而起。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這一次在澳科大,習近平主席聽取中藥質量研究、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情況介紹,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這兩所科研實驗室都與內地緊密連接,澳門深度參與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國家深空探測項目,不斷釋放科創潛力和價值。
面向世界,澳門科技發展具有獨特性,資金、人才以及國際化平臺等優勢便于其與內地和國外開展交流合作。同時,澳門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節點的區位優勢,有條件成為“以科技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澳科一號”就是例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組建起一支國際化的科學家團隊,與18個國家的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今年8月1日,“澳科一號”的科學數據正式面向全球開放,為眾多國家的地球深部、地球海洋、地球空間等科學研究提供支撐。
習近平主席希望“澳科一號”的研發人員,“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更好服務澳門、服務國家、造福人類”。在與內地開展科研合作并從中汲取養分的同時,作為中西文化融合之地的澳門憑借自身資源優勢,在國家科技發展全局中發揮獨特作用,成為“講好中國科技故事”的橋梁、窗口。
其三,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提升區域一體化成效。
對澳門的發展,既要看到有利的條件,也要看到它所受的限制。回歸祖國20多年來,澳門的科技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因空間、資源的有限性,澳門科技產業企業體量小,科技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
背靠祖國、立足灣區,一項項制度優勢,為澳門科技創新發展創造新的條件。
自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掛牌成立以來,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成為一個聚力攻堅方向,澳門的科研力量不斷走進橫琴深合區,抓住與橫琴一體化發展的機遇。
琴澳雙向奔赴,為兩地科創產業協同發展開辟廣闊空間,“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琴澳聯動發展模式漸入常態。
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在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澳門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寶貴機遇,激發產學研深度融合勢能,加速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希望你們繼續傳承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作出新的貢獻。”習近平主席對澳門科研人員的諄諄囑托,飽含著將科技打造成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亮麗名片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