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網
2017-01-07 13:16:01
原標題:德國霧霾為何神奇消失?
圖片說明:當年的埃森市,環保工作者在清潔指示牌,牌上寫著“霧霾”,汽車和摩托車必須在早上6時到上午10時,下午3時到晚上8時限行
圖片說明:今天魯爾工業區里的最大城市埃森市
1 德國上空也曾迷霧籠罩
青山、綠水、一望無際的草坪,還有大片的森林,這是德國隨處可見的畫面。空氣清新,天空蔚藍,似乎德國從未有過霧霾一樣。
其實不然,德國也有過霧霾,不僅空氣受到污染,而且河流也曾經污濁不堪。以魯爾區為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西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而魯爾區就是西德機械制造及重化工業中心,煤炭、鋼鐵、化學、機械制造等行業高速發展,讓該區霧霾不斷肆虐,空氣和河流重度污染。
除了魯爾區之外,西德多數地區也未能幸免。著名的萊茵河曾經一度是條魚類無法生存的“死河”,慕尼黑、斯圖加特、法蘭克福、科隆等城市上空也一直籠罩著迷霧。
面對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德國人不是去購買抗霧霾的口罩,也沒有往家里搬空氣凈化器,更沒有安裝防霧霾紗窗。當然,更沒有去找一個“國際科研團隊”來論證霧霾是中性的,與倫敦奪命大霧成分不同。
令人吃驚的是,霧霾很快從這個國家神奇地消失了。自1991年之后,德國再也沒有響起霧霾警報,到了2007年,曾經一度困擾德國的SO2(二氧化硫)濃度下降到8微克/立方米。到了2012年,魯爾工業區所有空氣質量監測站中空氣中PM2.5(懸浮顆粒物濃度)年均含量最高只有21微克/立方米(優的質量等級)。
在德國其他地區,不要說農村,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也能欣賞藍天白云,呼吸到新鮮空氣。那么,德國人為此到底做了什么?
2 在地皮最昂貴的慕尼黑市的中心, 竟然修建了很大的森林公園
面對霧霾,德國人選擇了主動宣戰,而不是被動的自我保護。對霧霾的治理,可以說兩手都硬。第一只手是法律嚴、實施硬,法律法規的實施沒有任何商量余地。1971年,大氣污染治理首次納入聯邦政府的環保計劃。1974年,德國第一部《聯邦污染防治法》頒布,對S02、H2S和NO2開始執行嚴格的污染限值。該法經過多次修改和補充,已成為德國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在治理霧霾的過程中,德國政府首先嚴禁廢氣廢水排放、積極推進廢水及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而且加強了執行和監督力度。同時,運用技術手段限制廢氣排放、加強監督管理、促進能源轉型和清潔能源的開發、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政府對新型能源提供補貼,給風電和太陽能提供更好的入網條件和價格,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作為汽車大國,德國有關部門對汽車尾氣的排放設立了嚴格的排放標準,對小汽車、輕型車、重型卡車、大客車分別設定具體的排放限制。此外,對車輛排放進行嚴格檢測,大幅降低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合物和顆粒物含量。盡管德國高速公路不限速,但在城區一般都限制在每小時30公里至50公里的車速。其中,在慕尼黑市就設立“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環保標準的車輛駛入。
德國法律法規的實施從不打折扣,尤其在環保領域。德國垃圾分類管理極其嚴格,把公民對家庭的垃圾分類變為一項義務,政府的垃圾回收站對各類垃圾也專車回收,絕對不會把民眾已經分類的垃圾又倒入同一輛垃圾車。
同時,德國的城市規劃也處處反映出環保理念。大城市看不到高樓大廈,也沒有復雜繁瑣的立交橋,成片的森林在城市隨處可見。即便在慕尼黑這樣德國房價和地皮最貴的城市,市中心竟然修建了一個很大的森林公園,使“讓森林擁抱著城市,讓城市依偎著森林”的理念不僅只停留在口頭。
不管是在柏林還是慕尼黑,大面積的森林公園一律讓人工化的設計讓位,公園里看不到花哨的人工假石流水,只有成片的森林、茂密的灌木、自然清澈的河流以及與人和諧相處的野生動物。這些森林公園就像大城市之肺,不停地揚清除濁。
3 把“環境保護”作為信仰來虔誠對待
硬性的法律法規和政府有力的行政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德國的環境。但是,如果沒有民眾的全力配合,效果不會如此明顯,成果也難以持續。可以說,今天德國的環保成就是和德國民眾的配合密不可分。民眾對環保的支持,來自于根深蒂固的環保意識。
那么,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環保教育。德國是最早提出“環保教育”的國家之一,德國的幼兒園注重先育人后教學,育人就包含環保意識的培養。從孩子到成人,都有大量的機會接觸“環保”課程。
德國人相信:如果人類沒有環保意識,自然家園就會受到破壞;如果沒有和諧的環境,人類就無法生存,所以他們把“環境保護”作為信仰一樣虔誠對待,從孩子到老人,都有很強烈的環保意識。在任何一片角落,都很少看到亂扔的垃圾,人為破環境的行為更是鮮有發生。
一位居住在慕尼黑的朋友說,他曾經和正在上幼兒園、只有五歲的女兒開了個玩笑,散步時故意把一張廢紙扔在地上,她女兒馬上在后面拾起并“教育”他:幼兒園阿姨說不能隨便丟棄垃圾。為了不讓爸爸再亂扔那張廢紙,她一直把它拿在小手中,直到發現公共垃圾桶才把它扔進去。
當他女兒10歲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開始教育垃圾分類知識,并帶全班同學到垃圾處理站、堆肥廠、污水處理廠參觀,讓他們體會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并把幫助家長進行家庭的日常垃圾分類布置為作業。現在他12歲的女兒環保意識極為強烈,不僅不會亂扔垃圾,而且還會對垃圾進行分類。
由于從小受到系統的環保教育,環保理念已內化為德國人自覺行為。為了保護環境,德國人愿意放棄一些享受。例如,私家車盡量選擇排量小、污染小的,而不是大馬力的豪車。短途一般會騎自行車或步行,有人寧愿騎半小時或一小時自行車去上班。
在慕尼黑的各條街道上,都有自行車專用通道,騎車的人很多,在森林小道上,自行車更是穿梭往來。這種騎車的現象在德國其他大城市也比比皆是。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還體現在許多細節上,例如,在采暖上,德國人在家從不燒樹葉和木頭,而是選擇節能減排的方式,如使用天然氣集中供暖,使用節能家電和可再生能源等等。
通過長期持續的宣傳教育,環保意識深入人心,環保理念成了每個德國人生活習慣,這就讓肆意排污的行為沒有了生存的土壤。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進而倒逼政府提高環保標準。2006年德國KGM公司計劃在帕德伯恩修建一座垃圾焚燒廠,由于符合排放標準,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民眾表示反對,于是議會轉變立場。
2008年,帕德伯恩議會通過了一項名為“發展項目凍結”政策,規定在新發展規劃未出臺前,禁止建設任何大型工程項目,這實質上是對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喊停。在公眾和議會的壓力下,帕德伯恩市政府不得不制定了更嚴格的排放標準,重新對該項目進行評估。
嚴格的法律和措施的制定和執行,再加上民眾強烈的環保意識,讓德國徹底擺脫了霧霾的困擾。近30年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工業區還是生活區,再沒有出現霧霾彌漫的現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