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江蘇網
2017-01-09 08:58:01
新華社日內瓦1月8日電記者手記:漫談瑞士人的可貴特點
新華社記者聶曉陽
世人有一種說法:法國人浪漫,意大利人熱情,德國人嚴謹。那么,夾在這三個國家中間的瑞士人給人的又是什么印象呢?
記者在瑞士兩年,發現相比于周邊國家,瑞士人不僅勤勞而且節儉。令人稱奇的是,2016年6月5日,78%的瑞士人對一項每人每月無條件獲得2500瑞郎(約合1.7萬元人民幣)工資的動議投了反對票,拒絕不勞而獲的福利。
瑞士以制造高精尖鐘表聞名于世,但當地人大多佩戴百十塊錢的普通手表。至于日常使用的手機,三年五載不更換者大有人在。應邀到一些友人家做客時,你會發現主人還在使用老掉牙的電視機。在瑞士的大部分社區,每年一度居民們會把自己家里不用的二手物品擺出來互相交換或低價出售,對于挑選別人家的舊衣物,誰也不會覺得“丟面子”。
也許是因為自然環境優美寧靜,瑞士人際交往清雅,鮮有浮躁感覺。幾乎沒人對誰家老公升官、誰家子女發財之類的話題感興趣,更沒有人熱衷于在公眾面前招搖炫耀。
瑞士人不喜歡“突發”事件,凡事講究預先計劃,喜歡照章辦事。盡管有時也受到“死腦筋”的批評,但瑞士人普遍認為,凡事循規蹈矩不會節外生枝和出現什么潛規則。大家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不需要動歪腦筋浪費時間和精力。
瑞士人非常享受自然、安靜、封閉、一成不變的生活。談起歷史,許多人可能對波瀾壯闊、可歌可泣、天翻地覆的事件贊美有加。但是對保守的瑞士人來說,平淡無奇、悠遠綿長的史實才是最美好的回憶。
記者居住的城市日內瓦被日內瓦湖和羅納河一分為二。出于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和對歷史風貌的保護,當地居民40多年來寧可忍受高峰時期的堵車,也堅持對修建新的跨湖和跨河大橋說“不”。
憑著這種觀念,瑞士人寧可多花一倍的錢在山坡上修造房屋,也不會把山坡鏟平,而政府也會公平地為居住在遙遠山村的居民提供各項基礎設施服務,把水、電、公路,甚至鐵路通達到幾乎每一個山村。
很多瑞士人居住的房屋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即使需要翻新,他們也往往只做最必要的改造,盡可能地保留房子的本來面目。
有人開玩笑地把瑞士稱作“大農村”,把日內瓦簡稱“瓦村”而不是“瓦城”。在瑞士,城市像鄉村一樣優美靜謐,鄉村則像城市一樣舒服便利。有時候你看到成片獨棟的房子和稀疏的住戶,以為來到了城鄉交界處,其實距離市中心并沒多遠。
瑞士人講究“誠信”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日內瓦郊區農宅附近,記者常常可以看到一袋袋土豆、一盒盒新鮮雞蛋和一束束剛采摘的鮮花擺在路邊,但無人看守,主人們只需標明價格并放好用來收款的盒子,就可以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進行買賣。
在瑞士生活過的人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在瑞士購物雖然貴,但你并不需要對商品的質量進行不必要的懷疑。
應該說,支撐瑞士人誠信與自信的是一種細致嚴謹、精工細作的傳統美德。除去聞名遐邇、人見人愛的瑞士鐘表,以及各種精密儀器制造,即使是一把小小的削土豆刀,瑞士人也力求做到極致——讓切下的土豆薄片成為世界之最。記者發現,就連自己所住公寓的清潔工在打掃衛生時,同樣表現出追求盡善盡美的“工匠精神”。
瑞士鐘表名城拉紹德封的導游克勞迪·比勒曾告訴記者:瑞士多山,歷史上交通條件惡劣,工匠們要想生存,只能以優質取勝。凡事要做到最好就必須更加專注,更加耐心,更加注重細節。
對于傳統意識濃厚的瑞士企業家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自身產品市場占有率的高低,不是公司上市融資的早晚,更不是短期的收益或回報,而是如何把生意傳給兒子和兒子的兒子,如何能夠基業長青。
在瑞士人看來,只有不浮不躁,不投機取巧,靜下心來細細打磨每一道工序,堅持精益求精,才能做成“百年老店”,打上“瑞士制造”的鮮明烙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