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2-16 15:37:02
新華社堪培拉2月16日電 專訪:應警惕貨幣和債務問題引發新危機——訪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
新華社記者徐海靜
今年距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已10年。回望來路,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認為,當前必須警惕貨幣和債務問題釀生新的危機。
郭生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說,2007年次貸危機乃至2008年金融危機,與其說是金融領域的危機,不如說是以信息、信用、知識新三要素為特征的經濟,與以土地、資本、勞動力老三要素為特征的經濟不匹配而造成的失衡。
他解釋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是2000年之后,發達國家集中發展信息、信用、知識新三要素經濟,從而全面、深刻地覆蓋了土地、資本、勞動力老三要素經濟。新三要素的現代化、虛擬化和杠桿化特點,加大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結構性失衡,要消除這種失衡自然不會一蹴而就。
金融危機之后,二十國集團(G20)在世貿組織、七國集團等基礎上,加強了協調世界經濟的力度和范圍,包括產業政策、經濟政策、貨幣金融政策、監管政策等,為均衡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和可能。
但十年過去了,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信貸增長較難、固定資產投資不活躍、就業恢復不如預期、工資提升較難,并且老齡化現象嚴重,新增生產力不足,債務大量集中在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難以消化。
郭生祥說,金融危機雖然被聯手抑制了,但是問題根源卻被貨幣和債務掩蓋了。當前,貨幣量化寬松、證券債券抵押信貸等各種手段暫時掩蓋了貨幣和資產泡沫化風險。推遲風險但不等于去掉風險。
此外,全球貿易和勞動生產率仍處在萎縮階段,人類新增勞動力不再處于高位水平,而全球教育、創業、創新又面臨改革不足,人的自然生產能力和創新生產能力都受到了限制。
他說,這一背景下,金融領域的風險不是減小了,而是增大了。或許這幾年加強監管導致貨幣體制機制更加保守,信用擴張更加謹慎,但危機爆發的概率卻增加了。
郭生祥說,在這個背景下,整個世界經濟被“溫水煮青蛙”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雖然集中在某一領域、區域、行業、人群的經濟金融危機或許被監控防范了,但是全球性的貿易、投資、生產率反而處在下降通道。有鑒于此,一定要當心相應的社會危機、自然生態危機導致惡性經濟危機,長期不溫不火的經濟也會招致社會和生態危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