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3-21 08:18:03
人的一生,有1/3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若是一夜難眠,第二日便覺精神不振,倘是再熬夜久了,各種頑疾也會找上門來。那么,除了養精蓄銳,睡覺還有什么作用?3月21日是第十七個世界睡眠日,就在最近,一項科學研究表明,記憶的加強和重塑,實際上是發生在睡眠時的。
高等動物的心智活動,是由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和電化學信號傳導來實現的。一個健康的神經元,會向它周圍的神經元伸出“手臂”——突觸。當神經元母體收到了高于閾值的電刺激時,它就會興奮,并在突觸末端釋放一種叫做乙酰膽堿的神經遞質,并迅速被鄰近的神經元所感知,電信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在神經元網絡中有序傳導開了。我們所謂的記憶,其實就是在這種反復的刺激下,產生于神經元之間的“手拉手”而已。
不久前,《科學》雜志發表了威斯康星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成果,首次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分子機制上證明了“突觸內穩態”這一假說,解答了這個“手拉手”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他們通過觀察小鼠在睡眠前后的行為和神經元突觸大小的關系發現:白天時,大腦內神經元興奮,突觸長而多,利于從外界獲得知覺并快速反應,卻如“一團亂麻”,不利于形成穩定的“牽手”和長期記憶;而在睡眠時,大腦通過一套復雜的分子機制,抑制了神經元的興奮和突觸的大小,從而使得重要的聯結可以緩慢形成,記憶得以構建。在實驗中,缺乏睡眠的小鼠,竟會忘記昨天受到傷害的房間。
原來,健康的睡眠不僅能讓身體得到休息,還可以重塑腦內神經元的代謝和聯結,梳理記憶。這項研究成果不僅解釋了記憶的形成和篩選,也讓科學家對睡眠本身的認識更加深入,相應地,對于治療睡眠的“敵人”——失眠癥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健康的成年人,約每24小時要“困”一次,它與地球自轉、晝夜更替的周期是一致的。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大腦與自然光照的變化相適應,分泌了一種叫做褪黑素的物質。褪黑素的分泌決定了一個人的困乏或清醒。然而,現代人的城市生活與自然光線的關系逐漸減弱,有時難免破壞這個節律。我們經常發現,一兩個晚上拖延不睡,就會黑白顛倒,再想正常回來,就難上加難。這是由于人為了自我保護,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可晚不可早”的特點。光照、腎上腺素、緊張的情緒,都可以使人晚睡,并在第二天延遲褪黑素的分泌時間。反過來,黑暗、平靜的心情,卻不能提前讓人分泌褪黑素。“一日熬夜,日日熬夜”便是難免的了。因此,當前的一些治療失眠的藥物,往往是以褪黑素作為主要成分。
上述研究成果的問世,科學家或許可以從抑制或激發神經元突觸的傳導入手,來治療失眠等問題。未來的安眠藥,不僅僅能夠讓人一夜好眠,還能夠加強記憶。如此,備考的最好辦法不是熬夜,而是放下書本,會會周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