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4-11 09:00:04
謝夫林感受中國雞年新春的喜氣。
資料圖片
納嘉瑞和妻子休閑生活。
資料圖片
2007年春季,馬蘭在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
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向外籍人才發放福利:2月初,公安部會同20個部委對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件(即俗稱的“綠卡”)應用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并牽頭開展證件便利化改版,強化永久居留證件的身份證明功能,新版證件將在年內啟用。3月初,公安部又宣布在國家有關自貿區及全面創新改革示范區推出7項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針對外籍高層次人才、外籍華人、外籍留學生和長期在華工作人員等群體,為他們入境、在華居留和永久居留提供更大便利。
據聯合國統計,從1990年到2015年,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口從37萬人增至97萬人,年均增長2.4%。而他們中只有不到1萬人有中國綠卡,美國一年卻能發出100萬左右的綠卡。中國綠卡的門檻之高,審批時間之長可見一斑,這也讓中國綠卡獲得了“史上最難”的稱號。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中國逐漸成為國際人才的向往之地,外國人才集聚的態勢逐年加強。
這些福利措施的落實,不僅為中國綠卡大大松綁,也將激發外籍華人和留學生在華創新創業激情,進一步釋放人才“紅利”。
跨國公司高管、法國人謝夫林——
“這是我人生重要瞬間”
本報記者 郝 洪
“我的人生有3個重要瞬間,2015年11月25日拿到中國綠卡(外國人永久居留證)那一刻是其中之一。”法國人謝夫林說。
拿到綠卡后,謝夫林出入境開始走“中國人通道”,有人善意提醒他,“嗨!老外,走錯道了。”謝夫林得意大笑,“沒錯,我可以,我是這個隊列里的人。”
這張小卡片還讓謝夫林決定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可以在中國開始自己的事業了。在中國22年,從沈陽到成都、烏魯木齊、鄭州,最后定居上海,謝夫林一直在跨國公司做高管,現在,他準備注冊成立自己的公司。“中國需要外來投資,資本或是知本,我屬于后一類,我希望自己所掌握的經驗、知識產權能夠助力中國的變革。”
“中國的變化太大了。”謝夫林找出20年前拍攝的浦東陸家嘴的照片,和現在拍的陸家嘴夜景對比,“看,那時候還沒有什么高樓,現在完全不一樣了。”那時候的陸家嘴還是東方明珠一枝獨秀,現在,小陸家嘴地區高樓林立,金貿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三大建筑直插云霄,世界500強企業云集,“你看,我變老了,上海卻變得年輕了、美麗了,它正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這或許是謝夫林決定在中國開始自己事業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有些人懼怕在中國投資,覺得全球環境變化,中國投資成本上升,但我不這么認為,中國市場仍然是值得期待的。”謝夫林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讓更多的海外投資人知曉,中國有許多機會,關鍵看你如何去發現和把握。
謝夫林對中國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對中國人的認識。“18年前,我在上海的時候,有一次突然身體不舒服,中國同事陪我去了醫院,還湊錢替我支付押金。你能感受到人們的善意,團隊之間的相互關懷,這些溫暖讓外來者有了歸屬感,愿意留在這里做事業。”
2008年,時任家樂福中國公司河南、山西和烏魯木齊區總經理的謝夫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奧運火炬傳遞在巴黎受阻事件表達真誠歉意,他表示要向所有中國人說聲對不起。“我百分之百地肯定北京奧運會一定會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謝夫林當時這樣向媒體表述。
“我們為什么不正視這個現實呢?未來發展就看中國,中國會不斷給世界帶來驚喜。”謝夫林說。在他眼里,這樣的變化還僅僅是個開始,中國應該扶持自己的企業,幫助他們獲得競爭力。“中國還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如果人們感覺到自己被國家保護和尊重,他們給予國家的也會更多。”
“俄中文化推廣大使”馬蘭——
“對中國有了更多歸屬感”
本報記者 李 琰
中國人常說:緣分,天注定。俄羅斯姑娘馬蘭和中國的緣分,冥冥之中有天意。1988年,剛剛7歲的馬蘭,就進入俄羅斯圣彼得堡市一所漢語學校讀書,遙遠的中國在她心里有了模糊的輪廓。
坐在記者面前,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即將拿到中國綠卡的馬蘭無比興奮。“再過幾個月,我在北京居住的時間就要超過在圣彼得堡的時間了。”
馬蘭憧憬起有綠卡的便利生活。因為工作經常要出差,有了綠卡,她就可以和中國老百姓一樣,輕輕松松地從網上預訂火車票。“去銀行開賬戶,也不用再跟工作人員解釋半天俄文字母,因為可以用綠卡上的中文名字。”一張小小的卡片,讓馬蘭覺得“對中國有了更多歸屬感”。
馬蘭在俄羅斯讀完大學本科之后,按捺不住對中國的向往,2003年順利考進清華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剛來北京時,走到哪兒都有中國人盯著我看,當然那是善意、好奇地打量,也有人會熱情地和我打招呼。以前從書上讀到的,多是傳統的中國特色,來到北京之后,才發現這里不僅有四合院的歷史街區,更有與世界接軌的繁華商業中心、酒吧街等,傳統和現代化在這里和諧相融。”馬蘭坦言,北京的包容性很強,作為一個外國人,在這里生活一點兒也不覺得陌生。
在清華獲得碩士學位后,馬蘭回到家鄉圣彼得堡繼續攻讀博士并工作。“離開北京后,我特別想念它。北京的生活方式對我影響太大,而且成為我的一種習慣。回到家鄉一年后,我又再次選擇回北京工作。”現在是一家俄羅斯能源公司北京代表處的職員,寫字樓里每天的忙忙碌碌,讓馬蘭感覺特別充實。
“在北京,不會有讓人閑著的感覺,快速的現代化發展,處處洋溢著開放,自由,活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變化世界有目共睹。今天,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華讀書、工作、生活。
馬蘭告訴記者,她有很多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歡北京的生活節奏。“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既保留著民族傳統,又不乏國際化的多元和包容,所以我們在這里沒有文化溝通的障礙”。
如果從國際吸引力角度給北京打個分,馬蘭認為“個人職業發展角度100分”“對外吸引力80分”“生活滿意度85分”。她說:“中國市場太大,在各個領域都可以堪稱全球數一數二,所以世界500強企業都會在中國布局。所以就工作來說,機遇是百分百的。當然,軟實力還體現在創新能力需要不斷提升。”
工作之余,馬蘭最熱衷的就是向俄羅斯和中國民眾互相推介雙方的歷史文化。“我們兩國都有極其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社會風俗極具特色,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讓兩國民眾彼此都更多些了解。”顏值高、學識強、中文棒,馬蘭在中俄兩國文化交流年中多次主持大型文藝演出,也成了電視臺文化訪談類節目的座上客,身體力行地成為民間俄中文化推廣大使。
時光飛逝,在北京生活將近16年,“我的人生肯定離不開中國,我去過中國很多城市,最愛北京。”馬蘭要繼續在中國書寫她的美麗人生。
殼牌中國公司高管、美國人納嘉瑞——
“希望以中國公民身份盡力”
本報記者 王海林
見到殼牌中國勘探與生產有限公司商務副總裁納嘉瑞時,他還在同中國同事們討論工作。1997年,納嘉瑞第一次來中國,此后在中國斷斷續續工作了13年。“我非常享受我的工作和這里的生活,中國妻子更是我在這兒得到的最大禮物。”
作為殼牌的骨干員工,納嘉瑞執著地向上司要求來中國。“沒來中國之前,我經常夢到中國。真的到了這里,一切都似曾相識,中國是我夢中的故鄉”。
妻子石曉麗是他在殼牌的同事,兩人因為工作慢慢熟悉,走到了一起。“我經常覺得自己越來越像中國人”,納嘉瑞向記者展示他們身著中式禮服的結婚照,描述著揮之不去的中國情結。“我會固定去同一個菜市場,即使后來搬家,離得有些遠了,我還是喜歡去那里買菜。”
長期在中國工作,沒有綠卡給他帶來諸多不便,每次申請新簽證都需要長時間等待。看到自己符合申請綠卡的資格,他就迫不及待地提交了申請。有了綠卡,他出入中國將更加便利,也能有更多時間在北京陪伴家人。
納嘉瑞到現在都記得20年前第一次到中國時的情景,當時從下榻的中國大飯店向窗外望去,看到周圍有40多個建筑項目在施工,“那一刻,我意識到中國有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事實證明他的判斷和選擇是正確的。
納嘉瑞還激動地回憶起2002年參與中國西氣東輸工程開工典禮的情景。該工程由英國殼牌、埃克森美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組成的投資集團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資建設,“這只是我參與的一系列重大項目中的一個。中國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中國是推動世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嘉瑞感慨,他非常享受在中國的工作,更享受這種快速發展帶來的活力。“如果離開中國,到世界其他地方工作,我會覺得自己少了很多激情。”
生活也帶給納嘉瑞很多愜意,“每天推開窗戶就可以看到朝陽公園”,他和妻子辦了朝陽公園年票,只要有時間,兩個人就沿湖散步。有人在公園里跳廣場舞,有人做瑜伽,“你隨時可以加入他們,在中國的生活永遠都不會覺得無聊,這種體驗實在太棒了”。
在納嘉瑞看來,中國的變化實在太大了。1997年,那時滿大街還是清一色的黑色自行車,車流緩緩向前,像一道“車河”。現在,滿大街的“共享單車”,更多是人們環保意識在提高。納嘉瑞不趕時間的時候,也喜歡慢悠悠地騎車上班,這成了他體驗中國生活的絕佳方式,“未來我希望能把更多的清潔能源引入中國,以中國公民的身份盡自己一份力”。
■鏈接
——中國綠卡的雛形最早可追溯至1964年4月,國務院發布《外國人入境出境過境居留旅行管理條例》,解決了外國人在中國定居的身份問題。
——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1986年,中國第一個外籍廠長、原湖北武漢柴油機廠廠長、德國專家格里西先生成為首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
——2004年《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出臺,首次采用國際通行做法,中國綠卡制度終于有了實施細則。曾經在延安與中國人民共同迎來抗戰勝利的美國農業專家寒春,則是獲得中國綠卡的第一人。
——2016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中國發放綠卡數出現爆發式增長。其中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如“歐元之父”蒙代爾、美國籃球運動員馬布里等。
——2016年,1576名外國人被批準在中國永久居留。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11日 23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