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4-22 12:45:04
新華社莫斯科4月22日電 記者手記:被凍結的時光——訪托爾斯泰莊園
新華社記者任軍
距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約200公里的小城圖拉郊區,一座有著翡翠綠屋頂的白色二層小樓掩映在樹林里,幾只貓咪閑適地在院子里走來走去,一副慵懶的模樣。風吹得樹葉沙沙作響,伴著幾聲鳥鳴,顯得恬然又幽靜。
這里便是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故居亞斯納亞·波良納莊園,俄語的意思是明亮的林間空地。托爾斯泰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成長、步入婚姻,在此生活了近半個世紀,寫下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不朽之作。1910年托爾斯泰辭世后,這里被改為博物館,從此一切就定格在他生前的樣子。
在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前夕,新華社記者走訪了這片莊園,感受一代文豪的精神世界。推開木門,眼前是古色古香的松木家具、精致的油畫和滿柜子的書籍。因為沒有電燈,時光仿佛依然停滯在一個多世紀以前。
拾級來到二樓,寬敞明亮的客廳映入眼簾。長長的餐桌上擺放著茶炊和燭臺。一架漆黑色三角鋼琴矗立于墻角,墻上托爾斯泰及夫人索菲亞的畫像“凝視”著造訪者。
偏安一隅的托爾斯泰書房里,陳設著一排排裝滿圖書的木柜。托爾斯泰一生酷愛讀書,通曉十幾門語言,其兩萬多本藏書中包括許多英、法、意、德、拉丁、阿拉伯語外文著作。
晚年的托爾斯泰對東方文化頗感興趣,尤其推崇中國老子的思想。據博物館講解員加林娜·費多謝耶娃介紹,當時還沒有俄語版《老子》,于是托爾斯泰找來法文譯本研讀。在他的影響下,當地一些貴族及作家也開始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在不大的起居室里,擺著一張單人床和幾個古樸的小柜子。室內一架銅制老式留聲機已沉寂了百余年。相比之下,過道里的一座英式落地大鐘倒是一絲不茍,每到整點就為老宅報時。
博物館館長葉卡捷琳娜·托爾斯塔婭在此工作了22年。她的丈夫是托爾斯泰的玄孫,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文化顧問。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托爾斯塔婭表示,博物館在盡一切可能保護托爾斯泰的遺跡,俄政府也非常重視這座莊園的保護工作,每年撥錢供莊園管理、修繕。
“托爾斯泰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遺產。100多年來,人們對托爾斯泰的興趣點也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大家曾對托爾斯泰的哲學思想著迷,后來關注他的教育學成就,近幾年來,又回歸到對其文學作品的關注,”托爾斯塔婭說。
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家庭,從母親那里繼承了380公頃的莊園。碩大的田園里有望不到邊的樹林、波光粼粼的湖水和遍布山坡的田舍。與19世紀沙俄時代上流社會盛行的浮華豪奢相比,托爾斯泰的莊園處處透出簡樸和大氣,到訪的座上賓更多是高爾基、列賓等文化名流。
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寫道,人世間罪惡的根源只有兩個:游手好閑和迷信;美德也只有兩個:工作和智慧。而后者恰恰是這位文學巨匠貫穿一生的行為寫照。
他像書中生活在鄉下的安德烈老公爵一樣節儉而自律。莊園里起得最早的他,白天堅持讀書、寫作,但晚上卻從不工作,目的是充分休息,做好第二天的工作。
費多謝耶娃告訴記者,《戰爭與和平》成書耗時7年,僅有關1812年戰爭的書籍,作者就研讀了200余本,整個作品成稿前刪改則不計其數。《復活》一書的創作綿延30年。其間,托爾斯泰曾多次探訪監獄,參加法庭聽證會,從而塑造出一個個飽滿的人物形象。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靈魂,”托爾斯塔婭說。
托爾斯泰一生充滿叛逆:出身貴族,卻厭惡奢侈,精于農事,對窮人的凄苦充滿悲憫。他贊美愛情,卻視婚姻為人生枷鎖。他蟄居鄉野,但對歐洲政局關心備至,了如指掌。他為祖國向何處去彷徨一生,卻終未思考出答案。
托爾斯泰長眠于莊園內一片林間深處的高地上,墓地只有兩米長、半米寬,高出地面僅四五十厘米,外觀似一個普通的土丘,沒有塑像,沒有墓碑,沒有十字架,甚至沒有任何標志。如今這里仍是早春,等到夏天草木生長,墓地便會和周圍草地連成一片。
如今,共有150多位托爾斯泰的后人生活在俄羅斯本土和海外。他們經常來莊園憑吊先人。
托爾斯塔婭說:“這座莊園將托爾斯泰的后人們凝聚在一起,是整個家族的精神家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