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4-28 15:39:04
近些年,在戰亂地區,出現越來越多中國記者的身影,其中不少人同陳序一樣,都很年輕。
“西方記者希望了解這些記者是誰,來自哪些媒體,為什么愿意前往那里參與報道,”談到為何《衛報》會發出采訪邀請,剛剛過完30歲生日,但在戰地累計工作過近4年時間的陳序說。
【緣起】
今年3月中旬,《衛報》駐北京記者站記者湯姆·菲利普斯通過朋友找到陳序。
菲利普斯在巴西等多國駐過外,曾參與海底地震、菲律賓臺風“海燕”等災難事件報道。在這些場合,他頻頻見到中國同行,對他們的經歷產生了好奇。在了解采訪動機后,陳序接受了菲利普斯約兩個小時的電話采訪。后者詳細了解了陳序的成長經歷,父母對其人生軌跡的影響,還特別詢問了陳序女兒的情況,尤其對他在有了女兒前后的不同狀態十分感興趣。
在出發前往伊拉克之前陳序和女兒(未滿周歲)
“我向他解釋我在巴勒斯坦和在伊拉克工作時心態的不同,在巴勒斯坦時我還沒有結婚,在戰地采訪時無畏勇敢,敢沖敢闖。”
“離開女兒去伊拉克的時候她還未滿周歲,當時正是‘伊斯蘭國’砍頭了第一個外國記者詹姆斯·佛利(James Foley)。到了伊拉克,我依然前往前線進行報道,但比在巴勒斯坦時謹慎小心地多,因為我還有家人和女兒在國內等我,”陳序說。
【追問】
2009年從北京外國語大學阿語系畢業后,陳序進入新華社,迄今已兩度常駐戰亂地區。2011年2月,陳序主動請纓,來到新華社加沙分社,為中國和國際受眾報道巴以沖突。
在拍攝巴以沖突時,以色列高壓水車襲擊陳序在巴勒斯坦期間,他曾遭遇分社辦公室被轟炸,在報道沖突時一度被以軍發射的催淚瓦斯擊中而短暫昏厥,也曾被以色列“音彈”襲擊而短暫失去聽覺。
由于妻子懷孕,2013年,陳序結束在加沙分社2年多的任期,趕回北京照顧孕婦。2014年9月,陳序告別未滿周歲的女兒,前往伊拉克報道“伊斯蘭國”危機。
“我總在想,萬一旁邊的汽車爆炸呢?該怎么辦?我當時想大概我活不了的。(可是一想到)我還有個女兒在中國等著我,我就對自己說,你不能死或缺條腿什么的,你必須保證安全,”陳序對戰地與親情的感悟,被菲利普斯如實記錄在了文章中。
陳序在伊拉克前線戰壕里拍攝菲利普斯十分注重對事件細節的采訪,他詳細了解了陳序在加沙和伊拉克的經歷,尤其是他在2012年以色列對加沙發動“防衛之柱”行動的采訪經歷,甚至連他是通過哪條公路,哪個檢查站前往和進入加沙的細節都不放過,這些都在他隨后報道的細節中體現出來。
《衛報》最后發出的報道網頁上,所有陳序提到的各種采訪經歷,碰到的人和遇到的事,都附上了相應的新聞網址鏈接。
《衛報》采訪截圖
【新生】
充滿危險的環境、家庭的牽掛,以陳序為代表的的中國“新一代”記者為何還要義無反顧地趕赴戰地?出生并成長在杭州的陳序,依然清晰記得看到加沙兩百萬人擠在地中海海岸40公里狹長地帶時心中的震撼,那里像“一個大監獄”。首次駐外的第二年中,他遭遇人生第一場戰爭,承認自己有點準備不足。“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拍照,”陳序說。這些經歷永遠改變了他的世界觀。“我和我的同齡人不一樣。我見識了。開了眼界。我不只看到北京的生活,中國的生活,我見證了全世界的真實生活。”
在結束伊拉克任期后再次和女兒團聚(接近3歲)
作為戰地記者,到達就是天職,真實報道一線情況就是使命。在很多不懼死神威脅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中,中國記者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也因此贏得了西方同行的尊重。“中國第一個戰地記者胡石庵,記錄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義,迄今已一百余年。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罕有中國記者報道國際戰事。
如今,從摩蘇爾到米蘇拉塔,他們都在場,”《衛報》的文章如是說。在中國著力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記者涌入國際新聞熱點地區,與西方媒體記者同場競技。尤其是在“戰地報道”這塊最考驗國際性大媒體綜合實力的競技場,中國記者已逐漸形成一股新崛起的力量,存在感和話語權越來越強。如今,這股“中式旋風”甚至讓中國記者成為西方媒體筆下的新聞人物,這正是中國媒體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的最真實寫照。(記者朱超,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