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5-14 16:30:05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記者王炳坤 宋玉萌)北極地區常年不斷的風能,能否轉化成電“點亮”北京住宅的臺燈;每年日照時間最長的赤道地區的光能,將“驅動”夏日里上海高樓大廈的空調……這些“科幻”的場景,或可在全球能源的互聯互通中變為現實。
5月13日上午,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非洲聯盟委員會、阿拉伯國家聯盟、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電網管理局等五家國際組織分別簽署合作協議,擬在互聯電網規劃、基礎研究、政策協同、項目推進、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化務實合作,共同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
此項高規格的協定,將在未來怎樣改變你我的生活?
研究表明,每年大量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人類面臨的霧霾、水污染、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問題,也與化石能源大量使用緊密相關。加上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日漸枯竭,傳統用能模式面臨挑戰,使得清潔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成為發展大勢。
傳統化石能源模式下,南方缺乏能源,可運北方的煤炭來燃燒,但同時運來的還有二氧化碳排放。清潔能源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但仍然會遇到自然稟賦分布不均的煩惱:比如北極風力充裕,而當地電力需求幾乎為零;北非、中東地區太陽能豐富,但開發和需求均不足。
與化石能源相比,風能、太陽能等無法用鐵路、公路運輸。同時,清潔能源發電“靠天吃飯”,具有波動性、間歇性、隨機性強等特點,這些“小公主”脾性也影響了它的推廣使用。中國正在思考:如何讓清潔能源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2015年9月26日,我國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劉振亞介紹,所謂“全球能源互聯網”,就是將各國、各地區的能源網“聯”在一起,成為協調開發、輸送和使用電力的平臺,其實質就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
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在北京成立。這是我國發起成立的首個國際能源組織,其宗旨是推動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服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建設清潔發電設施、構建聯通全球的統一電網、實施電力協調機制和交易流通機制等,在用電成本不提高的情況下,為應用清潔能源騰出空間。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秘書長王益民介紹說,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日臻成熟之后,將北極的風電往南輸送,將北非、西亞的太陽能電分別送往歐洲、南亞,都將成為可能。
截至2017年4月,該合作組織會員已達到274家,涵蓋五大洲22個國家和地區。據王益民介紹,過去10年全球清潔能源高速發展,到2016年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已占全球電力裝機容量的30%;隨著發電成本持續下降,清潔能源還有很大空間。
“阿聯酋、智利2020年光伏項目中標價格已低至3美分每千瓦時,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研制的一項新技術,未來將讓人們在建筑墻體刷上一種涂料就能獲取太陽能電。”王益民說,就像30年前還要在超大機房里操作笨重的計算機,現在人人都有了處理能力更強的智能手機一樣,未來的技術進步,必將讓清潔能源得以普及。
在中國北端的黑龍江黑河市,一座500千伏直流換流站坐落在中俄邊境。作為國家電網公司首個跨國能源合作項目,中俄直流聯網工程阿黑線通過引進俄羅斯的水電,為黑河當地以及吉林、遼寧等地提供更多便宜的清潔電,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也促進了兩國經濟發展和能源優勢互補。
隨著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邁出步伐,“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有望最先受益。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預測,在中國以外的亞洲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人均裝機量不到0.3千瓦,人均用電量僅每年1600千瓦時,比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還低。預計到2040年,“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年均新增裝機將超過8000萬千瓦,將成為全球電力增長最快區域。
當前,全球還有12億無電人口,缺少電力和能源保障成為非洲和東南亞地區經濟貧困的重要因素。以東南亞地區為例,目前中國以云南的水電為電源,正在推進與這一地區多個國家的電力互通。這將緩解中國西南部地區的水電閑置浪費,同時幫助相關國家提升民生保障和發展質量。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不久前發布戰略規劃,到2020年推動世界各大洲國家實現國內電網互聯,到2030年推動實現洲內電網跨國互聯,到2050年重點發展北極、赤道能源基地電力外送,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
可以預見,未來人類的能源使用,將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實現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