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2017-05-23 08:38:05
本報記者 馮雪珺攝
法蘭克福大學漢學專業(yè)的莉巴納·左恩向觀眾分享在云南六庫鎮(zhèn)給傈僳族孩子上英語課的支教故事。本報記者 馮雪珺攝
核心閱讀
作為習慣了“abc”拼寫的德國人,為什么會學習漢字這種象形會意的語言文字呢?5月21日,12名來自德國各地的大學生匯聚法蘭克福國際劇院,在第十六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德國預選賽的舞臺上,用流利的中文生動講述。
為了更好與孩子們交流,學習漢語的渴望“生根、發(fā)芽、長大、開花”
法蘭克福大學漢學專業(yè)的莉巴納·左恩,以一身傈僳族姑娘的盛裝走上舞臺,輕揚一嗓子傈僳族的問候語開場,分享起自己和云南六庫鎮(zhèn)的故事。2012年高中畢業(yè)后,莉巴納并不知道未來想干什么。“用一句中國流行語總結,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她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去中國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支教的志愿者項目。不會一句中文的莉巴納,毅然決定去當一年英語老師,幫助山溝溝里的傈僳族小學生。
“出發(fā)前我搜索路線,結果被谷歌地圖告知,‘抱歉,無法計算從德國法蘭克福去中國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的路線’。”盡管是笑談,但抵達過程的確辛苦,從法蘭克福坐12個小時飛機到上海,接著35個小時的汽車到昆明,再是1天的汽車抵達六庫鎮(zhèn)。“六庫鎮(zhèn)的老鄉(xiāng)們早早站成一排迎接我們,疲勞一掃而光。”作為當?shù)匦∨笥岩姷降牡谝慌鈬耍虬图{常常被孩子們圍住。為了更好地和孩子們交流,用莉巴納的話來說,就是學習漢語的渴望在“生根、發(fā)芽、長大、開花”。當?shù)乩相l(xiāng)喚她“李版納”,既諧音又有云南烙印。
六庫鎮(zhèn)儉樸的物質(zhì)生活無法和德國的舒適條件相比,既沒有獨立衛(wèi)生間,也沒有24小時的熱水。然而,一年的支教生活沒有將莉巴納從中國“嚇跑”。當?shù)嘏笥阉徒o她一套傈僳族最隆重的女裝,無論是當?shù)厝说纳屏紵崆椋€是當?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的多元豐富,都讓她割舍不下。莉巴納告訴記者,在六庫鎮(zhèn),她收獲了愛情,與一起支教的德國小伙子走到一起,更讓她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學習漢語。“我有一個夢想,將來想給很多德國企業(yè)家上中文課,讓他們掌握中文,更好地去中國做生意。”莉巴納小聲地說著,露出靦腆的笑容。
并非漢學專業(yè)的琳達·福爾斯特是弗萊堡大學心理專業(yè)學生,但只用了兩年半時間,就熟練掌握了普通話,甚至還有武漢話。“中國媽媽功不可沒。”琳達2014年高中畢業(yè)后同樣選擇了去中國做文化志愿服務,半年后索性留在武漢大學學習了一年漢語。不僅結識了帥氣的武漢男朋友,琳達還多了一位“中國媽媽”,即男友的媽媽。中國媽媽總是用武漢話問琳達,“你干莫事?”“吃了嗎?”從小在德國生活的琳達是被單身的媽媽獨自帶大的,一開始不能適應中國媽媽的熱情。“總是把我的臟衣服偷偷給洗干凈”,“無論和男朋友多晚回家,總是亮著燈熬夜等我們回來”。“這是在把你當親閨女養(yǎng)啊。”琳達男友爸爸的一句話,令琳達感動不已。“盡管中國媽媽有時候還是讓我困惑,但她這些年讓我在中國也有了一個家,感到家的溫暖。”
在德國有超過300所中學開設中文課,超過3萬名學生學習中文
和中國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向往中醫(yī)而對中國一往情深的越南姑娘吳曉紅,在中國買到第一套拔火罐的工具時,雀躍不已。還有被中國美食吸引的“吃貨”們,法蘭克福大學的伊恩·希勒斯海姆帶來了親手制作的宮保雞丁;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朱莉·克里斯汀·施迪曼現(xiàn)場制作月餅;朱莉的校友楊—尼古拉斯·艾克干脆表示,夢想就是住在中國、食在中國,順便賣賣德國的咖喱香腸。
預選賽冠軍本哈德·赫夫納是從初三看到的一部李小龍電影開始,對武術、對中國,有了懵懂的印象。作為慕尼黑工業(yè)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yè)的碩士生,除了利用去清華大學的交換機會集中學了一年漢語,都是在課余擠時間自學或者上語言班。學霸本哈德用了不過三年時間,就達成了其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通過了漢語水平六級即最高級的考試。“哪一家德國成功的企業(yè),沒有在中國分設機構,或者沒有中國客戶?掌握漢語,對我將來作為工程師尋找就業(yè)機會,會有很大幫助。”本哈德對記者說道,自信的神情仿佛讓人看到了一個未來成功的企業(yè)家。
如今,在德國有超過300所中學開設中文課,超過3萬名學生學習中文。27所德國大學和高校設有漢學專業(yè)、中國或東亞研究專業(yè),相關領域教授有50多名。漢學專業(yè)或中國研究專業(yè)的學生約有3000人。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公參劉立新表示,1925年,德國傳教士同時也是著名的漢學家理查德·威廉,即衛(wèi)禮賢,在法蘭克福建立了德國第一個“中國學社”,致力于幫助西方人理解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與意義,促進中德人士的友好交往。法蘭克福在傳播漢語方面,擁有著歷史傳統(tǒng)。德國文豪歌德曾說,“多學習一門外語就像多了一個靈魂。”對此,預選賽評委徐靜華教授表示,語言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當今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相互理解和了解。德國學生運用掌握的漢語知識,一定可以為兩國交流做出更多的貢獻。
(本報法蘭克福5月22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3日 22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