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6-30 14:04:06
英國金融時報網30日發表ATM發明人之子詹姆斯·謝潑德-巴倫撰寫的題為《被ATM改變的世界》的文章。文章說,50年前,自動提款機問世。這項發明不僅開創了“全天候在線”文化,還重塑了我們與現金、信用和風險的關系。
如今,創新可謂風頭正勁,特別是在金融業——從區塊鏈到眾籌,破壞性創新比比皆是。但該行業最具突破性的創新可能還要算早先的一項發明。50年前的本周,當代最偉大的金融發明之一問世,此后一直默默地改變著我們與金錢的關系。當然,我說的是毫不起眼的自動提款機(ATM)。
2009年,批評銀行業把金融帶到災難邊緣的保羅·沃爾克曾諷刺說:“ATM是過去20年銀行業唯一有用的創新”。
拋開這位美聯儲前主席的表揚不談,ATM確實無處不在,但它的價值被低估了。與發育遲緩的孩子一樣,它靜靜地佇立在我們的商業街上,受盡誤解,似乎除了吐鈔票之外毫無用處。然而,ATM絕非蠢笨:它有逾1.1萬個工作部件,與“智能”軟件系統相連,堪稱來自英國的最復雜發明之一。
1967年ATM問世時,消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接觸到了一種新技術,還有一種全新的與機器聯系在一起的方式。最初,人們對于不得不按鍵并記住個人認證號碼感到疑慮,但ATM簡潔的外觀和直觀的用戶界面最終贏得了人心。ATM為當前這種“全天候在線”的文化開辟了道路。
它還預示著一個新世界的到來:現金和技術可以結合在一起。它改變了我們支付幾乎所有商品的方式,甚至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重塑了我們與現金、信用和風險的關系。它終結了順從時代,讓我們隨時能拿到自己的錢,而無須等一些面無表情的銀行經理認為方便的時候。在戰后世界,這一成就不容小覷。但ATM還有其他哪些貢獻值得我們更深層次的贊賞呢?首先,我們應考慮一下它無處不在的身影。我們不把ATM當回事,正是因為它們在任何地方的運轉方式都幾乎是一樣的,即便是在這個星球上最偏遠、最不宜居的地方。喜馬拉雅山上,戰艦的甲板下,甚至教堂風琴里,我們都可以找到ATM機。重金屬樂隊艾利斯·庫柏的汽車后座上有1臺ATM,白金漢宮也有1臺。全球安裝的ATM機總數已超過300萬臺。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其相當笨拙和實用的外觀之下隱藏著一項開拓性技術。幾年前,我們筆記本和智能手機中的微型攝像機、加速器和生物識別掃描器就曾在ATM機上測試過。這些設備,連同很多其他掃描和安全裝置,保證了我們資金的安全。試圖通過破壞機器從現代ATM機中盜取現金簡直就是浪費時間:在竊賊得手前,鈔票就已在存放的塑料箱中與膠水或酸融為一體。
此外,ATM已開始在救災和人道主義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最近的巴基斯坦抗洪救災行動中,直升機把ATM放在吊掛中,幫助將亟需的現金分配給幸存者。在肯尼亞、黎巴嫩、約旦和索馬里的難民營里,也配置了可移動、以太陽能為動力、與衛星相連的具備虹膜識別功能的ATM。在土耳其,可以通過ATM用預付借記卡向流亡在外的敘利亞教師支付薪資。50年前開啟了現金革命的ATM仍活躍在各處。
然而,在這個觸屏智能手機時代,作為開創性和銀行轉型標志的ATM是否像一個手動的打字機?證據顯示并非如此。隨著銀行網點不斷關閉,而全球一些地區每3分鐘就會新安裝1臺ATM,下一代ATM與我們生活的聯系可能較以往的版本更加緊密,使用人群也更加普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