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10-07 11:09:10
本報記者 李志偉攝
今天,行走在古老的中東大地——無論是金字塔下,還是佩特拉古城前,總能遇見熱情的當地人,用中文“你好”打招呼。當地人聽說我是中國記者,都會伸出大拇指,報以大大的微笑——中國和中東國家的紐帶正愈結愈緊,蓬勃發展的祖國受到舉世矚目;古老的阿拉伯文明和中華文明彼此互相親近、互相欣賞,更不需要太多的語言。
“中國人創造了奇跡!”來到土地干旱貧瘠的西非國家毛里塔尼亞,若不是親眼所見,也很難相信“奇跡”的發生:中國專家在首都附近找到了地下淡水水源,打井18口,緩解了當地水荒難題;中國援毛塔畜牧業技術示范中心在荒漠上反復實驗,培育出了新鮮瓜果。當地人感嘆:“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國家的土地居然蘊藏著可能!”中國援外人在荒漠中開辟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給世代放牧的當地人發展的希望。
“請像中國人那樣快速、高效、高標準地按時完工!”烈日炙烤著辛勤勞動的中國和伊拉克石油工人,我見到他們的面龐上閃著微笑。“我們并不缺少資源,缺少的是中國伙伴的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在巴士拉的7天,成為我此生難忘的回憶——我見證中伊兩國人民一起,用實實在在的建設驅散戰亂的陰霾。“中國元素”正遍地開花,我們收獲著感動。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埃及記者站首席記者張一夫曾隨艦報道、記錄下了一次由多國海軍參與、多邊合作解決地區安全問題的歷史性過程——中國海軍鹽城艦和黃山艦先后在地中海執行敘利亞化學武器外運護航任務。
“我有幸成為一名記錄者,見證了日益現代化的中國軍隊參與應對全球安全挑戰,積極履行大國義務的歷史時刻。”張一夫曾先后4次分別前往位于南蘇丹和黎巴嫩的聯合國維和任務區采訪中國維和官兵,每次接到采訪任務都毫不猶豫。“維和部隊駐地條件雖然艱苦,但能夠近距離接觸這些‘中國英雄’,是非常難得的經歷。”
新華社開羅分社記者鄭凱倫幾乎走遍埃及各地。在同埃及專家學者大量的溝通和交流中,他感受到當地有識之士對中國的認識已經產生飛躍,了解中國、研究中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要知道10年前,中國在這些學者腦海中依然相當陌生,他們的研究對象還局限在個別發達國家。不僅如此,當地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越來越高。
中東大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同胞前來一睹真容;這片土地是貫通亞歐非三大洲的重要驛站,一批又一批中資企業選擇在此落戶生根;這片土地上有的國家剛剛擺脫不安與動蕩,有的國家依然被戰亂籠罩,但倡導和平與發展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得到的贊許和認同是共同的。站在國際風云的前沿,滿懷豪情。你聽,耳畔是中國倡導的合作共贏“協奏曲”,我們要用手中的筆,盡情抒寫它躍動的音符。
版式設計:沈亦伶 趙 瑩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07日 07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