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2022-07-28 09:22:07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道 俄羅斯《側面》周刊網站7月21日刊登文章,題為《為何美國不能在亞太地區打造起可靠的聯盟》,作者是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亞太研究中心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小組負責人阿列克謝·庫普里亞諾夫,全文摘編如下:
二戰結束后,幾乎立刻爆發了冷戰。雙方領導層迅速明白,單槍匹馬不可能取勝。于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蘇聯開始尋求盟友并組建新的軍事集團。除了位于歐洲的北約和華約,還有位于亞洲、“印太地區”的其他集團。它們悲慘的命運有助于理解,為何美國試圖構建新反華陣營體系的努力會停滯不前。
所謂“聯盟”屢遭失敗
當時如果說在歐洲,美國很快為未來的北約奠定了基礎,那么在東方,一切就不那么容易了。1951年簽署了所謂《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安全條約》(ANZUS),美澳新有義務在任何一方面臨危險時相互保護。同時,對于“危險”這個概念的解讀可以非常寬泛。
當時,根據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出的遏制紅色威脅的構想,一下成立了兩個聯盟:CENTO和SEATO。CENTO是中央條約組織,也被稱為巴格達條約組織。1954年簽署了《馬尼拉條約》,這成為SEATO——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的基礎。
美國國會大廈(新華社發)
這樣一來,艾森豪威爾總統和杜勒斯國務卿在蘇聯擴張的道路上設置了兩道屏障。但不出十年,屏障便開始瓦解。
首先倒下的是CENTO:1958年伊拉克革命后,新政府讓該國退出了該組織。1979年的伊朗革命對該組織造成徹底打擊。隨后,集團正式解散。SEATO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盡管美國人以集團成員身份為借口干涉越南沖突,并得到泰國和菲律賓的支持,但英法認為,《馬尼拉條約》的條款沒有強制他們援助西貢。1977年,在越戰失利兩年后,該聯盟被解散。
可見,冷戰時期“印太地區”的軍事集團已被證明是脆弱的東西。
慣用伎倆早已過時
冷戰的結束和美國霸權的建立似乎消除了建立新聯盟的必要性。
這一時期,傳統軍事集團被所謂“意愿聯盟”取而代之,后者是為解決特定問題而組建的。各國參與這樣的聯盟無需承擔長期義務,又能向霸主表忠心。正是這種聯盟支持了美國2003年違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入侵伊拉克的行動。
但中國經濟的日益崛起、其外交雄心的逐步增長、G2(中國和美國)理念的失敗、普京的慕尼黑演講、烏克蘭危機的開始和發展,無不標志著美國霸權的末日。世界逐漸滑向新冷戰,華盛頓不禁再次使出慣用伎倆——軍事政治集團。
首先登場的是美國、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2007年成立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眾所周知,這一機制旨在遏制中國,但任何聲明中都找不到這一提法。
近幾年來,印度人在日本支持下緩慢、不知不覺但持續地改造了QUAD。表面上,該機制毫無變化,但同時,它的制度化不是朝著軍事安全的方向發展,而是更多專注于建立旨在應對更廣泛威脅的機構。一方面,他們的活動至少有一部分仍是妄圖遏制中國崛起;另一方面,其目標越來越模糊。最近,華盛頓和新德里都開始討論QUAD+模式,但印度人和美國人對擴容進程的看法不同:美國希望把自己的盟友納入其中,而印度明白,只有當該機構不再具有明確的反華傾向,而是著眼于解決實際的地區問題時,多數亞洲玩家才會同意加入。美國人并不習慣東方的復雜微妙,決定采取老辦法。2021年,澳英美聯盟(AUKUS)宣告成立。此外,“盎格魯圈”國家間還有其他協作形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共享情報的五眼聯盟。顯然,五國之間的合作只會加強。但美國能否成功拼湊出比上一個更成功的新的SEATO,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