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
2023-07-17 15:23:07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11日刊發題為《北約不像它說的那樣》的文章,作者是格雷·安德森以及托馬斯·米尼。全文摘編如下:
本周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峰會的北約領導人完全有理由舉杯慶祝他們所取得的成功。就在4年前的北約峰會召開前夕,該組織看起來還處于低谷。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話說,它當時的狀態無異于“腦死亡”。自俄烏沖突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北約歡迎瑞典加入(芬蘭于今年4月成為正式成員國),并派遣軍隊增援其東翼,歐盟國家終于兌現了長期推遲的增加軍費的承諾。
這一轉變當然鼓勵了該聯盟的支持者。甚至該組織的批評者,比如認為北約分散了人們對東亞注意力的對華鷹派,以及希望華盛頓重新關注外交解決方案和國內問題的人,也承認北約的目標主要是保衛歐洲。
但是,北約從成立的那天起就從未把集結軍事力量作為首要關切。在冷戰高峰時期,北約只部署了100個師,只占華約兵力的一小部分,無法指望它擊退蘇聯的入侵,甚至歐洲大陸的核武器也在華盛頓的控制之下。相反,它旨在將西歐捆綁在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這一宏大得多的計劃上,在這樣的世界秩序中,美國提供軍事保護,以獲得歐洲在貿易和貨幣政策等其他議題上的讓步。在這項使命中,北約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
許多觀察人士預計,在冷戰對手土崩瓦解后,北約會就此畫上句號。但在1989年之后的十年里,該組織才真正獲得發展。北約在東歐為歐盟扮演了評級機構的角色,由它來宣布哪些國家的安全狀況適合發展和投資。
當歐洲人被證明過于頑固,或被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情緒所左右時,大西洋一體化照樣進行。捷克共和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97年,在是否加入北約的全民公決中,面對可能的反對票,北約秘書長和高級官員決定讓布拉格干脆取消公投,該國于兩年后加入北約。進入新世紀后,北約的工作重點穩中有變。恰逢全球反恐戰爭,2004年的“大爆炸”擴張——七個國家加入北約——見證了反恐在聯盟言論中取代了民主和人權。
在防務領域,北約并不像宣傳的那樣。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是武器、后勤保障、空軍基地和作戰計劃的主要提供者。盡管大家都在說當前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讓歐洲的力量得到加強,不過歐美實力不對稱的局面基本上沒有改變。很能說明問題的一點是,美國軍事援助的規模——沖突爆發的第一年達到470億美元——是歐盟國家援助總和的兩倍多。歐洲在防務開支上作出了承諾,不過最終的結果可能不像看上去那么可觀。一年多以前,德國政府宣布要為本國武裝部隊設立規模達1100億美元的特別國防基金,不過這筆款項基本上沒怎么動用過。
無論軍費開支保持何種水平,歐洲國家花的這些錢所帶來的軍事能力提升都少得不可思議。由于缺乏協調性,再加上各國在分攤軍費的問題上斤斤計較,影響了歐洲保障自身安全的能力。北約禁止重復發展現有能力并敦促盟國同意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這阻礙了具備獨立行動能力的歐洲半自主性防務力量的崛起。在防務采購方面,為實現互操作性而制定的公共標準,加上美國軍工行業的龐大規模以及布魯塞爾官僚機構設置的障礙,目前的局面對美國企業有利,犧牲了歐洲競爭對手的利益。矛盾的是,北約似乎削弱了盟國保衛自身安全的能力。
不過這種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事實上,北約正完全按照戰后美國規劃者設計的那樣運轉,讓歐洲依賴于美國的力量,減少歐洲的回旋余地。北約遠非一個成本高昂的慈善計劃,而是以低廉的投入確保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美國為北約及歐洲其他安全援助計劃所付出的成本只占五角大樓年度預算的一小部分,根據最新的預估數字,這部分支出還不到6%。而烏克蘭戰爭只是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的地位。在俄烏沖突之前,約一半的歐洲軍費開支流向美國武器制造商。隨著買家爭相購買坦克、戰斗機和其他武器系統,并簽訂昂貴的多年期合同,激增的需求加劇了這一趨勢。歐洲可能正在重新軍事化,但美國正在坐享其成。
編輯: 參考消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