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3-07-18 15:51:07
自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首次提出對華“去風險化”以來,美國快速跟進,使這個詞迅速成為替代美對華“脫鉤”的新話術。美國大肆炒作“去風險化”,妄圖實現既可坐享對華經貿的好處,又能延續自身經濟霸權的“兩全”目標。試圖以一種看似“降低調門”的姿態,通過變換說辭令國際社會放松警惕,從而實現其“精準”的利益算計。然而,不論如何換“馬甲”、改說法,都不能改變美國企圖通過“脫鉤斷鏈”打壓中國的戰略圖謀,勢必會給當今世界的繁榮與發展帶來巨大風險。
美對華“脫鉤”持續加深
自特朗普時期開始,美國就完成了對華戰略的范式性轉變,由競合轉向競爭,走上了對華遏制的不歸路,其中對華“脫鉤”是重要一環。拜登上臺后,不僅全盤接手了特朗普的“脫鉤”態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看,一是維持了對華加征關稅。拜登上臺后,盡管面對國內工商界強烈反對,但仍然一意孤行地拒絕取消對華“懲罰性關稅”。白宮內部雖有以財政部長耶倫為代表的溫和派主張取消關稅,但其聲音受到貿易代表戴琪等強硬派的掣肘。拜登面臨2024年大選壓力,任何放松關稅的舉動都會觸發共和黨對其“軟弱”的批評——這種狹隘的黨派與個人政治私利考量已造成中美經濟聯系螺旋下降的實際惡果,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今年1—5月中美貿易額同比下降15.1%。
二是升級對華“脫鉤斷鏈”。拜登政府一方面繼續阻斷對華核心高技術產品出口,一方面提升本土生產自給能力,在最大限度減少對中國依賴的同時,阻遏中國發展創新能力和實現產業升級。拜登政府企圖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確保美在半導體領域“至少領先兩代的地位”,制定出口管制新規將越來越多的中國半導體、人工智能領域龍頭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切斷其進口核心零部件及獲取生產設備的渠道;強化對美投資審查、醞釀出臺美對外投資限制,人為切斷中美兩國金融與投資聯系;以所謂“強迫勞動”為借口進一步限制進口我國新疆產品。近期美議員還鼓動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行限制。國際方面,美倚重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及“印太經濟框架”等多邊平臺,試圖塑造“去中國化”的全球供應鏈,并以美歐、美日、美韓等的雙邊關系為要挾強迫盟友在對華“脫鉤斷鏈”上同步。
三是打造排華經貿規則。標榜道義、搶占話語權向來是美國在打壓他國方面的慣用伎倆。拜登重拾“價值觀外交”的故技,試圖在國際經貿和科技合作領域也構建起一整套“民主”敘事,以低成本的方式對中國進行軟遏制,實現其經濟霸權。為此,美祭出“公平貿易”“民主人權”等概念,不僅為孤立中國提供“道義”幌子,也為呼朋引伴構建的“排華經濟圈”拉大旗。從鼓吹“技術為民主工作”,到拉攏盟友組成“芯片四方聯盟”,美國可謂是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
“去風險化”其實是“精準脫鉤”
盡管美對華“脫鉤”動作頻頻且持續加深,但其實美各界對此亦有諸多忌憚。據稱,拜登政府內部私下里有個共識,那就是廣泛的對華“全面脫鉤”不可行,因為一旦全球分工中斷,美國恐將陷入比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更嚴重的衰退。美國強行推動制造業回流迄今進展有限,“脫鉤斷鏈”反噬作用卻日益凸顯。美消費者不僅飽受通貨膨脹之苦,對華出口中制造業產品占比也不斷下降,間接影響其他科技企業增長潛力和預期,也整體損害了美自身的創新能力。為此美企不斷告誡拜登政府,“脫鉤”將是“災難性”的。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美中利益深刻交織,“就像連體嬰一樣難以分離”。摩根士丹利總裁則稱愿意充當連接中國與外國公司的橋梁。
美國搞“脫鉤”也面臨歐洲等盟友反對。與美國對中國的嚴重敵視不同,多數歐洲人希望在中美間保持中立,也不認為中國是“破壞性力量”,對拜登兜售“以民主對抗威權”的說法并不買賬。中美貿易戰以來,在美國自東亞的進口中,中國份額由54%下降到43%,而與此同時,歐洲自東亞進口中的中國份額則由56%提高到了62%,中歐雙邊投資額也在走高。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辯稱,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而是尋求“去風險化”。“脫鉤”是將中國從全球供應鏈“全面排除出去”,而“去風險化”則是在繼續與中國發展關系的同時,排除“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方面”。這一解釋可以說是把玩弄辭藻和模糊話術運用到了極致。事實上,美國并沒有公開宣稱過“全面脫鉤”的說法,因為其深知在全球化時代這樣做不僅不可為,也不可能。美國的圖謀實質是以“精準脫鉤”的方式實現打壓中國的目的,即切斷中國掌握科技創新的渠道、阻礙中國的產業升級,將中國的產業結構強制鎖定在中低端,讓中國充當美廉價消費品的供應地和輸出產品的購買地。
美迷惑伎倆必然失敗
無論美國如何包裝辭藻,只要不改變對中國的敵視和偏見,不扭轉遏制中國的戰略圖謀,就不可能改變其以“去風險化”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的錯誤方向。對此,中方義正辭嚴予以駁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柏林同德國工商界代表座談時指出,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表示,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這樣的中國不是風險而是機遇。
的確,世界面臨的真正風險是搞陣營對抗,肆意干涉別國內政,制造地區動蕩混亂;是將經濟科技問題政治化,破壞全球產供鏈穩定;是對外轉嫁經濟金融風險,周期性收割世界財富。這些才是國際社會應當警惕和共同防御的風險。多家西方媒體和不少西方政要也對“去風險化”提出疑問。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對華貿易“去風險化”本身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今后幾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仍是中國,如果西方將與中國的合作視為“風險”而不是機遇,只會阻礙世界經濟的復蘇,加劇世界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就連不少美國學者也哀嘆,“去風險化”只會讓中國更快發展出技術自主能力,最終令美“事與愿違”。
今天的中國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第一大目的地、制造業第一大國、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出口國,在綠色技術、半導體、人工智能、稀土及太陽能等戰略新興領域影響舉足輕重,也是世界高科技產品的最大市場。美國想搞“去中國化”,最終只會是得不償失、自吞苦果。
(作者:楊文靜,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處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