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4-23 07:57:04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李杰 通訊員 謝興貴
“老支書的家住在澧水河北岸,一天到黑就圍著個河堤轉(zhuǎn),河長是個什么官……”4月19日,“鼓舞新時代”——2019年湖南漁鼓傳承保護匯報展演在常德舉行。在新創(chuàng)作品展演環(huán)節(jié),由臨澧縣文化館選送的漁鼓曲目《河長》,表演者熊波濤優(yōu)美的姿態(tài)和傳神的表情感染了在場的評委和觀眾,贏得陣陣掌聲。
“你看,這竹筒長不超過1尺8寸,竹筒直徑75毫米最好,底端用曬過的豬皮蒙上,一敲鼓面就嘭嘭響,這就是最原始的漁鼓。”表演結(jié)束后,熊波濤在后臺告訴記者,漁鼓是說唱的伴奏樂器,表演者一邊敲打漁鼓一邊說唱,便叫“打漁鼓”。
一曲《河長》熱鬧開場后,湖南本土精品曲目常德九澧漁鼓《鬧嚴府》、祁東傳統(tǒng)漁鼓《南山求壽》,零陵傳統(tǒng)漁鼓《楊六郎斬子》等依次展演。表演者手拍漁鼓,鼓點或疾或徐,鼓聲或緩或烈,唱腔時而詼諧輕快,時而飽含滄桑,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引得觀眾或靜心聆聽,或隨鼓點歡呼雀躍。
湖南漁鼓表演形式為采用湖南方言,說唱相間、以唱為主。在長期發(fā)展中,因各地在語音和唱腔曲調(diào)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說唱風格。湘中、湘南道教文化較為流行,故兩地漁鼓內(nèi)容與生老病死、地域習俗相關。湘北澧水流域深受楚俗巫風影響,在道具和唱詞上留有楚文化痕跡,使得九澧漁鼓表現(xiàn)出厚重的巫風遺存。
古詩詞《愚鼓詞》中有言,“曉風殘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遙自在”,講的就是漁鼓。據(jù)介紹,湖南漁鼓的歷史可上溯至唐宋時期的“道情”,明清時期最終形成湖南地方性的曲藝形式。2014年,省文化館將九澧漁鼓、零陵漁鼓、祁東漁鼓3個省級非遺項目整合成“湖南漁鼓”進行申報,經(jīng)國務院公布,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打漁鼓’起初傳唱神仙故事,后多演繹歷史傳說和市井故事。” 臨澧文化館館長邢忠明告訴記者,漁鼓的最大特色,在于“無本可循,無曲可依,伸縮自如,雅俗共賞”。
幾曲漁鼓聽罷,觀眾席中依舊掌聲不斷。舉辦方負責人介紹說,此次漁鼓展演持續(xù)到4月21日,湖北沔陽傳統(tǒng)漁鼓《沙湖沔陽洲》、江西興江新創(chuàng)漁鼓《扶貧攻堅奔小康》、安徽界首傳統(tǒng)漁鼓《要荊州》等也應邀出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