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5-27 06:40:05
“我這一輩子,盡圍著侗錦打轉了”
——記省勞動模范、通道侗錦“非遺”傳承人粟田梅
2017年6月6日,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粟田梅(前中)在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上為學員傳授侗錦技藝。(資料圖片)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郭立亮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婷婷
粟田梅的頭銜不少。
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黨支部書記、十九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南省勞動模范……
但粟田梅告訴記者,她本人最得意的稱號,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5月24日,粟田梅一大早便騎著摩托車趕往文坡村中國侗錦傳承基地,指導年輕織娘織侗錦,這是粟田梅每日雷打不動的行程。
粟田梅笑著說:“我這一輩子,盡圍著侗錦打轉了。”
孤守織機
——“如果老祖宗的手藝在我們手上失傳,該有多可惜”
不管村里事務多忙,粟田梅都會抽時間坐在織機前,磨紗、走線、串圖……這一織,就是40多年。
粟田梅打趣說自己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但記者在中國侗錦傳承基地工作室,看到她即將完成的侗錦作品,針線細密緊湊,色彩錯落有致,使用的是侗錦紡織中最為繁瑣的“八十八紗”技法,一幅半米寬的龍鳳呈祥紋已躍然“錦”上。
要將彩色的紗線,從右至左織入1000多根縱向的紗線中,僅數一次紗,就得花費半個多小時,數錯一根便要重來。熟練的織娘一天也只能織上一寸。
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瓜果藤蔓等動植物以及充滿侗族風情的人物、神祗類紋樣,就這樣在尺寸間,日復一日地浮現出來。
“老祖宗太聰明了,山上看到什么,記在腦子里,回來就能織到布上。”12歲的小粟田梅被這種以幾何構圖為主的藝術深深迷住了,開始跟隨母親學習織錦。
從此,粟田梅一發不可收拾。母親不會的,就四處打聽,問遍村里的織錦高手。這項流傳了2000多年的古老技法,細枝末節都印刻在了粟田梅的腦子里。
從簡單的波浪紋到復雜的蜘蛛紋,從織小面巾到完成一大塊襁褓……粟田梅就這樣織啊,織啊,直到身邊一同織錦長大的小伙伴陸續外出打工,年輕的粟田梅依然不愿意離開。
她說:“如果老祖宗的手藝在我們手上失傳,該有多可惜!”
上世紀80年代初,粟田梅進入通道織布廠,憑借精湛的技藝成為車間主任。可沒多久,通道織布廠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倒閉了。粟田梅不死心,帶著織機,在牙屯堡鎮上開了家侗錦小店,成為當地僅有的以織侗錦為生的人。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她不明白,為什么如此精美的手藝,大家都不愿意傳承?
如何讓大家重新喜歡上侗錦?粟田梅苦思冥想。
走出大山
——“要不是為了傳播侗錦,打死我也不出門”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了粟田梅靈感。
那一年,世界得以看到一個極具人文風貌的中國。粟田梅心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外國人應該會喜歡我們的侗錦!
懷著這樣的念頭,粟田梅聯系上廣西旅游局,把當時僅有侗族人才購買的侗錦紋樣背包、服飾、頭巾等產品,賣給去廣西桂林游玩的國際游客。
一個人織錦,不成氣候,必須形成規模,粟田梅朦朧地有了產業化的想法。
她拿出自己的積蓄,在牙屯堡鎮創辦“通道雄關侗錦坊”,召集村里婦女,免費教她們織錦,織出來的作品,便賣往廣西。
也是那一年,通道侗錦織造技藝被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45歲的粟田梅被選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我還不知道‘非遺’是什么東西的時候,就已經在傳承了。”粟田梅有些得意。
2010年上海世博會給了粟田梅第二個靈感。
她帶著一些侗錦作品參展,一塊半平方米大小的萬壽紋侗錦,被一名美國人當場看中,毫不猶豫地花3000元買下。
“真沒想到侗錦這么值錢!”粟田梅又盤算起來:如果把侗錦都賣到國外去,那織娘們的腰包不就鼓起來了!
此后,粟田梅帶著大山深處的侗錦,主動走進北京、成都、韓國首爾……參加了大小20余個展覽會,不斷擴大侗錦的國際知名度,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了解侗錦。
村里人笑說,別看她四處跑來跑去,要她出去旅游,那是死活不肯的!
“我暈車暈得厲害,要不是為了傳播侗錦,打死我也不出門。”說到旅游,一輩子守在織機前的粟田梅連連擺手:“前陣子從桂林參展回來,我的手、腳都抽筋了,病了半個多月。”
青出于藍
——“保護民族遺產,我比老祖宗做得更好”
現在,粟田梅在村里繁忙的事務之余,依然定期舉辦侗錦織造培訓班,免費為全縣11個鄉鎮及周邊縣市區的侗錦織藝愛好者開班授藝。
文坡村,200多名婦女陸續撿起老祖宗的傳統技藝,靠在家織侗錦獲得收入,最年輕的織娘是“90后”。
現在還擔心侗錦失傳嗎?
粟田梅咧開嘴笑了:“不擔心了,這些織娘都可以當織侗錦的老師!”
旋即她又嚴肅起來,她說,侗錦織法復雜,如果她到時候“拜拜”了,這些技法還是得有人記錄下來才行。
粟田梅聯系上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提議做一個侗錦數據庫,把2000多年來老祖宗織出的花紋以及她40多年來印刻在腦海中的侗錦技藝,一一記錄下來,供后人參考。
記者在2016年建造的中國侗錦傳承基地二樓看到,20多位織娘,正在“吱吱呀呀”地將一些經典紋樣織造出來。
復刻經典的同時,也不忘創新。
到了暑假,粟田梅的傳承基地會迎來湖南大學的設計團隊,他們駐基地1個月,不斷跟織娘學習、溝通,將千年侗錦與國際前沿設計融合起來。頭帕、綁腿、胸巾等侗族傳統織物,逐漸轉化為現代都市流行的圍巾、腰帶、相機帶等日常用品。
粟田梅向記者展示了一條點綴著人們手拉手圖案的哆耶紋圍巾。跟傳統侗錦不同,團隊創新性地將侗錦元素提取到亞麻質地的織物上,打開了英國市場,今年還將銷往法國。
侗錦的市場愈發廣闊,粟田梅十分驕傲地告訴記者:“保護民族遺產,我比老祖宗做得更好。”
■工匠感言
按照年輕人的需求積極創新,侗錦才會有市場,有了市場,侗錦技藝就不會失傳。——粟田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