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5-29 06:45:05
薛家村:家家有產業,人人有事做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李杰
5月16日,記者走訪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時值初夏,村道兩旁一片翠綠。車行至該村11組時,山腰茶園傳來山歌聲。循聲望去,幾個村民在茶園勞作,云霧繚繞中人影若隱若現。這片茶園的主人叫賀中洪,他告訴記者,他家種了50多畝茶葉,眼下正忙著為二茬茶除草、施肥。
賀中洪今年33歲,以前在外打工,一家人勉強糊口。后來聽說村里來了一位叫王新法的河北人,帶領村民拓墾茶園、改種增收,于是回家種茶葉。“剛開始是2畝,后來擴種到15畝,現在有50多畝。”賀中洪說,傳統茶葉每畝年收入三四千元,2015年王新法指導村民改良品種,每畝年收入提高到8000多元。
“一片茶葉富百家。”薛家村黨支部書記覃遵彪介紹,為做大做優茶葉產業,王新法生前結合產業扶貧,以全村1200畝茶葉為基地,大力發展有機茶,創辦了湖南五行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了“名譽村長”商標品牌。如今薛家村種茶1500多畝,茶園成了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中午,山中云霧散開,站在山腰眺望薛家村,水泥公路繞村進戶,村舍整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覃遵彪說,依托綠水青山,近年來,薛家村發展鄉村旅游業,帶動了農家樂、餐飲等產業的發展,成為村民脫貧增收的“朝陽產業”。
村民彭開顯以前住在距離村部10多公里的山旮旯里,2016年底享受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村部旁的集中安置點建了一棟小樓房,第一層自己居住,第二層改造成民宿,用來接待游客。
“這要感謝‘名譽村長’!”彭開顯告訴記者,2014年3月,王新法帶領村民將68位紅軍烈士的遺體集中安葬在村里的六塔山,并命名為“山河圓”。王新法和戰友創立的“與民共富軍人團隊”先后投入70多萬元,把“山河圓”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前來開展黨性教育的單位一批又一批。
“今年已接待10多批客人。”彭開顯說,他兩個兒子都在縣城安了家,他家閑置了兩間房,他和老伴開了4個床鋪,客人住宿,每人每晚收費50元,吃飯、購買茶葉等土特產另算。“上個月,我幫客人弄飯菜,賺了3000多元錢。”彭開顯笑著說。
在薛家村,像彭開顯家這樣的民宿有30家。近3年來,薛家村以“活動帶動、農旅互動、能人推動”方式發展旅游扶貧,村民通過開農家樂、賣農產品、就近打工等實現脫貧增收。“農家樂和民宿,每戶年增收可達1萬至2萬元。”薛家村民宿客服中心負責人張麗告訴記者。
除了茶葉、旅游,薛家村還探索發展巖蛙養殖等產業。“我們這里泉水清澈透亮,山間環境清幽靜謐,很適合養巖蛙。”石門薛家巖蛙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鐘吉云說。
在新建成的巖蛙養殖基地,已投入第一批種苗。“預計可年產商品蛙8萬公斤、冷水魚1.5萬公斤,年收入700萬元以上。”鐘吉云對養殖巖蛙助村民增收信心滿滿。
今年25歲的村民侯先明已嘗到了甜頭,他說:“養巖蛙是一項技術活,我通過培訓上崗,成為了養殖場的工人,每月工資4500元。我還把家里空置的一間房用來養殖喂巖蛙的黃粉蟲,一年純收入有1萬多元。”
薛家村的產業,除了茶葉、旅游和巖蛙,還有很多。在村頭,記者就遇見了村里養蜂大戶沙孝任。“我是在‘名譽村長’王新法的幫助下開始養蜜蜂的,靠養蜂給兩個兒子修了房,家里還買了一輛小車。”沙孝任笑呵呵地說,“現在村里家家有產業、人人有事做,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甜蜜。”
■蹲點感言
奮斗精神最重要
李杰
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是一個貧困的偏遠山村,說起該村脫貧攻堅,不得不提起“名譽村長”王新法。
倒在扶貧路上的王新法留給該村村民最重要的是一種不屈的奮斗精神。該村不等不靠,大力發展茶葉、旅游、巖蛙等產業,帶領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使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是簡單地“輸血”,而是要大力扶智與扶志,激發群眾創業熱情和奮斗精神,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以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從而實現穩定脫貧、持久增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