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6-10 06:29:06
陶鑄故里:紅色資源成為發展“新引擎”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躍兵 通訊員 何順 肖莉莉 鐘華林
6月7日,祁陽縣潘市鎮陶家灣村陶鑄故居,四周山巒疊翠,松風陣陣。一些游人站在故居前刻著《松樹的風格》的石碑前,高聲朗讀。
“這幾年,陶家灣村從一個‘臟亂差’的省級貧困村,通過推動紅色旅游發展,成為了美麗鄉村,去年實現整村脫貧。”祁陽縣浯溪碑林名勝風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駐陶家灣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葉黎自豪地說。
近年,依托陶鑄故居發展紅色旅游,陶家灣村不僅脫了貧,而且還成為潘市鎮發展的“新引擎”。
“臟亂差”貧困村變成花園村
記者在蹲點中看到,村民王金貴在忙著給游人做當地的小吃,她把垃圾分門別類放好,屋前屋后干干凈凈。
王金貴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2014年,她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來這兒的游客增多,她家脫了貧,還有了存款。
陶鑄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以前,因空房危房等阻擋,村里道路七拐八彎,家家垃圾亂堆,要發展旅游是困難重重。
2016年以來,駐村扶貧工作隊號召村民為紅色旅游增光添彩,全面實施“一拆二改三種四清潔”,即拆除危房空心房和影響旅游發展的房屋,改水、改廁,種樹、種花、種果,清潔家園、水源、田園、能源。
剛開始,部分村民有抵觸情緒。這時,家在旅游公路旁的64歲村民李國富,主動拆除豬圈、柴火房、旱廁、廚房等,拉直了道路,他還積極做大家的工作:“我們是陶鑄家鄉人,應當無條件支持發展紅色旅游。”
在李國富帶動下,全村共拆除危房、空心房等5640平方米。村里建起了兩個小游園和綠色停車場,改廁84個,村道兩旁全部種樹栽花,家家戶戶種花種草,安排保潔員全天保潔,陶家灣村成為了花園村。這幾年,陶家灣村接待游客人數、旅游收入每年增長15%以上。
紅色旅游發展帶動村民脫貧
中午時分,村民陶昌華聲音洪亮地給客人講陶鑄兒時的故事:“陶鑄同志,原名陶際華,1908年1月16日出生在陶家灣村一個貧困的知識分子家庭……”當天,他接待15桌游客。
陶昌華農家樂的墻上,整齊地張貼著從南湖紅船到建立瑞金蘇維埃政府、新中國成立、一帶一路等的有關圖片和文字。
葉黎告訴記者,在陶家灣村,許多家庭有紅色文化陳列室,紅色氛圍濃厚。
村民楊田生接著說,為推進紅色旅游發展,村里經常組織大家學習黨的光輝歷史、時事政治,人人現在都是紅色講解員。
陶昌華接上話茬,深情地說:“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我們現在安定的生活,就不可能脫貧致富。”據悉,去年該村人均增收800多元。
紅色旅游小鎮正興起
近年來,在陶家灣村紅色旅游發展的同時,潘市鎮也結合挖掘古民居等“古色”資源,發展“陶鑄故里·古韻小鎮”紅色旅游小鎮。
潘市鎮工作人員陳龍介紹,鎮里以陶鑄故居為核心,構建了科學的旅游線路。
要把各個景點串聯起來,需要建設旅游公路。因為涉及多個村莊,一開始出現不少“扯皮”現象。陳龍說:“在關鍵時刻,鎮、村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發揮,大家不但主動拆房讓地,還積極深入做工作,實現提前完工。”
記者沿著旅游線路采訪,只見李家大院、八角嶺風景區、柏家古民居等景點游人如織。潘市鎮上,街道干凈整潔,商鋪和民居統一改造成灰墻白瓦、飛檐翹角造型的徽派建筑,一個宜居、宜游的小鎮展現在眼前。
2017年,潘市鎮被評為全省美麗鄉鎮。柏家古民居等7個村落,相繼被評為全省歷史文化名村,其中,李家大院還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建成的潘市鎮紅軍學校,是永州市唯一的紅軍學校。
■蹲點感言
讓紅色基因的“花朵”越開越鮮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中學課本收錄的陶鑄同志的《松樹的風格》,讓人們記憶猶新。今天的陶鑄故居,紅色資源已成為發展“引擎”,推動陶家灣村整村脫貧,大步邁向小康。同時,祁陽縣還整合潘市鎮古村落等“古色”資源,做大做強旅游業,強力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應盡的社會責任,而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必將讓紅色基因的“花朵”越開越鮮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