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7-03 09:08:07
給紅軍做向導,紅軍送了盞馬燈給他趕夜路回家
一盞小馬燈,照亮兩代人從軍路
楊正益給記者講述紅軍的故事。
紅軍贈送給楊正益父親的馬燈。
73歲的楊正益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硬朗許多,他當過5年兵。
那是50多年前的事了。在他年少的時候,父親楊再能就囑托他,“一定要當兵”。
楊再能的執念,源于早年間與紅軍的一段不解之緣。他曾給紅軍做過向導,紅軍送了盞馬燈給他趕夜路回家。
那盞馬燈,被楊再能當成傳家寶,傳給了后人。馬燈照亮的不僅是楊正益的從軍路,他自豪地告訴記者,在家庭的熏陶下,他的兒子楊標也曾入伍當兵。
6月29日,“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芋頭村。侗族老人楊正益講述了一盞馬燈與楊家三代人的故事。
芋頭村,又叫芋頭侗寨,有600多年歷史。如今這里儼然成了一片休閑度假的勝地。巷子里,山坡上,簡樸的民宿,琳瑯的工藝品,別有一番風情。80多年前,這里是紅軍長征途中轉往貴州的必經之路。
1934年冬湘江戰役后,中央紅軍來到通道,毛澤東在著名的“通道會議”上主張,放棄前往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轉往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貴州。這一戰略性決策,史稱“通道轉兵”。
紅軍部隊陸續經過這個古老的寨子。芋頭侗寨后面就是海拔1000余米的芋頭界,人生地不熟的紅軍要想穿越過去,困難重重,只得求助當地百姓帶路。由于之前受到國民黨部隊的驚嚇,怕被抓壯丁,不明真相的村民們紛紛躲到了山上。
“我的父親楊再能因為會一些武功,就沒有上山,留下來守寨。”楊正益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楊再能發現紅軍所到之處,從不白拿老百姓的財物,有時候要點豬肉改善伙食,都會留下銀元。
“看到紅軍割地里的菜時都是留著根,讓菜再長起來。而國民黨軍隊經過時,都是粗暴地連根拔起”。這是楊母給楊正益講述的情景。
正因如此,楊再能判斷,紅軍“是好人”。
遇上前來問路的紅軍隊伍,楊再能二話不說,帶領他們翻越山路,去往了牙屯堡——從那里,有一條通往貴州的路。由于熟悉路況,楊再能還主動把紅軍隊伍里最重的擔子挑在了自己肩上。
冬天的夜里沒有月光,紅軍一來擔心楊再能回寨時看不清路,二來擔心他遇到敵人。于是,他們送給了楊再能一個防身的手雷——當然,那是個啞雷,用來嚇唬敵人,還有一盞馬燈。
“從那以后,家里有了馬燈,我還用過十多年。”楊正益告訴記者,“父親非常珍愛這盞馬燈。”
臨終前,楊再能不僅囑托老伴和兒子把馬燈保管好,還留下了“一定要參軍”的遺訓給兒子。那一年,楊正益才12歲。
17歲時,楊正益成為了一名軍人。5年后,他退伍回鄉,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普莊 何佳潔
實習生 劉品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