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7-10 07:39:07
園林的世界里,有讓人心靜的力量,更有蓬勃的活力;不論遠觀或是近探,世園會的每一個角落都充盈著無窮的魅力;在先人的腳步聲中,園藝發展的歷史得到極致呈現,并通過創新發展迸發出蓬勃生機……世園會“湖南日”之后,精彩還在延續——
速寫世園會
7月8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世界館,94把鋼結構的“花傘”是最具標志性的建筑。本版照片均由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7月7日,北京世園會湖南園一隅。
7月7日,北京世園會湖南園。湖南園面積約2450平方米,全園以“湘遇·桃花源”為主線,通過湖南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元素,打造出詩意棲居的田園風光,展示湖南富饒美麗的幸福家園。
7月8日,北京世園會精致典雅的湖南館。其設計創意來源于著名的“瀟湘八景”和岳麓書院,是一座融合了湖湘文化的傳統園林庭院。館內采用燈光、人造水霧等技術手段營造了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意境。
7月9日,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半環形的輪廓,像一柄玉如意舒展于青山綠水之間。中國館作為世園會園區的核心景觀區,是北京世園會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
7月9日,北京世園會植物館,屋頂花園的長頸鹿雕塑。這組高10米、重10噸的雕塑由廢棄的小花牡荊制作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浮木動物雕塑,也是植物館里最大的藝術裝置。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婷婷
7月9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園會”)“湖南日”進入最后一天,而世園會的精彩還在繼續。
在世園會,我們得以窺探到,漫長歲月里,人類如何將植物一步步從沙漠、森林、河畔、海底請出來,又如何給植物賦予人文格調,為它們注入智慧和生機。
逛世園會,無疑是今人獲得打開神奇園藝世界窗口的一把鑰匙。
靜·動
中國古典園藝,成就璀璨。
幸運的我們,不用行至遠方,便得以在世園會的中華園藝展示區,看到31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展園的園藝特色。
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湖南園出來,鉆出洞口,迎面靜立的是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念茲在茲的“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游客稍加移步便可抵達。
產生于宋元的徽州雕刻,崇尚的是“無宅不雕花”,漫步全園,郭子儀進壽、狀元及第、穆桂英掛帥等經典故事和人物雕刻,值得人們細細品味,更不用提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建筑細節,搭配園內300余種植物,隨一日內時光變換,銀縷梅在白墻上的倒影忽明忽暗,將古雅、簡潔的徽派風格演繹得淋漓盡致。
觀賞完皖南園藝,“浙人家”的疊石飛瀑、亭臺樓閣成為了不少游客的“打卡”地,全世界僅存5株的天目鐵木、以假山跌水打造的浙江傳統園林、煙霧氤氳的傍水風光……無一不讓人發出“江南好”的感慨。
“塞上江南”寧夏園姹紫嫣紅,和蘇杭人家相比毫不遜色;重慶園打造巴渝鄉院,花木依傍著青瓦房,周圍舊石板散落,頗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南粵園中,花木灌叢與英石、“廣東綠”等散石相依相襯,融入新會葵藝、潮州木雕、佛山陶瓷等嶺南文化元素,嶺南風情一覽無遺……
“在園林里走,我的心都靜下來了。”來自長沙的周女士漫步在“詩畫水鄉”的江蘇園小徑上,不禁感慨。
但植物不總是安靜可愛的,它們生長活躍,甚至有些殘忍。
植物館的熱帶植物展區,一場“植物絞殺”正在偷偷進行。
為了和其它植物爭奪空間,榕樹可以生長出很多氣生根,圍繞其它植物生長,最終把依附在它周邊的植物完全包裹起來,使其無法正常生長,讓對手將自己的生存空間拱手相讓。
植物館內的榕樹,便正在“絞殺”一棵秋楓,看樣子,秋楓快被包圍,榕樹已進入了絞殺后期。走在植物館內,這些看似安靜的植物們,實際上都在“蠢蠢欲動”,只要細細觀察,便能發覺園林中的趣味。
逛世園會的魅力,便在這一動一靜之間。
遠·近
站在園區的制高點永寧閣往下看,園區美景一覽無遺。
媯水河蜿蜒流過,舉目望去,蔥蘢綠意中,世園會的一座座標志性建筑、一個個神秘無窮的園林區域,在林中閃現。
離永寧閣最近的園藝小鎮,由兩部分組成,一邊是古色古香隆慶街;另一邊,粉色的石竹、淡紫色的報春、黃色的芍藥、橙色的萱草等幾百種花卉,構成了色彩斑斕的花海和花田。
目光旁移,植物館引人注目,根根褐色的鋼管從空中垂下,好似植物的發達根系,牢牢抓住地面,造型神秘而有力量感。
另一側的中國館由數萬根金屬梁柱拼接而成,金色的屋頂猶如如意的柄身,恢弘大氣,在陽光映照下格外耀眼。
往媯汭湖的對岸看去,媯汭劇場(演藝中心)宛如一只彩蝶,輕點于水面,流連在山間。
再往遠處望一望吧,目盡之處,國際館雖已幾乎隱沒于綠林,卻掩蓋不了那如一把把花傘組成的屋頂,它的總建筑面積為22000平方米,與中國館和媯汭劇場一起,環媯汭湖而立,共同組成了園區的核心建筑群。
慢悠悠從永寧閣走下來,走進國際館,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的盆栽和組合造景國際競賽獲獎作品正在這里展出。
如果人們覺得園藝離自己有點遠,盆景和插花則是離日常生活最近的園藝藝術,客廳、書房、陽臺……這兩者帶來的園藝美感,早已充盈了家家戶戶的生活。
走進世園會的任何一個展館,細細觀看,局部布展的精妙令人嘆為觀止。
日本園正在展出“夏之風物”,日本花藝師協會從日本帶來大朵桔梗花,層次分明地堆簇在一起,好似夏日的活力少女。
世園會湖南選拔賽插花比賽金獎得主鄒紅梅,為湖南館帶來了9件插花作品。
在她的不少作品中,湖南本土常見的小黃菊,出現頻次十分高。
她告訴記者,隨著物流的暢通,人們總認為插花要以奇珍草木為優,實際上,在古人的藝術里,裝扮空間,提倡的是就近取材,小黃菊并不是祭奠專用,而是一種能夠激起人們鄉愁,讓人覺得自然溫馨的可愛花材。
古·今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來自河南的羅鵬浩剛高考完,在世園會中國館參觀,他念出墻上的詩經,笑著跟身邊的同學說:“原來‘薇’就是野豌豆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興起園藝業的國家之一,在距今7000年前的陶片上,植物紋樣的刻畫符號清晰可見,殷商甲骨刻辭上,禾、草、圃、花、果等也依形可辨。
古人擅借花草傳達朦朧的意境和情感,《詩經》300余篇的詩歌中,歌頌的植物就有100多種,抒發著先輩們真切的故土鄉情。
在中國館地下展廳,在古人生活場景的巖畫背景上,24種用于觀賞、器用、祭祀、藥材、染料等類別的植物標本正在展出,傳達出先民對植物、園藝的探索應用和情感寄托。
今人從《詩經》中讀懂古人的園藝,也在見證著中國園藝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中國館內,最早的園林植物專譜《竹譜》、最早的花卉專著《魏王花木志》、“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的中國最早插花藝術、中國植物在英國植物獵人亨利·威爾遜的幫助下走進世界各地花園等,均一一展出。
“看了各省和全世界的園林園藝,再來回顧中國園藝發展的歷史,讓我看到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交融。”來自江西宜春的陳女士如是說。
如今,園藝栽培和造景藝術還在不斷創新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展出了花卉、甘藍等選育研究的前沿技術;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則把“發展農業 收獲文明”的標語掛在了園區入口,展示出國家在惡劣自然條件下培育出的諸多植物。
卡塔爾的展館高達5層,十分壯觀,以5棵在沙漠中被稱為“生命之樹”的錫德拉樹為主布置而成。
拾級而上,卡塔爾給游客們展現了海水冷卻溫室,它可以利用沙漠環境、海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可用水及清潔能源。據介紹,這套系統可使這個沙漠國家到2023年,實現蔬菜生產達到50%到70%的自給自足,且品質達到歐洲最高標準。
感受完卡塔爾的“黑科技”之后,再往上走,游客們卻突然墜入古老的瓦吉夫市場,古老的歌謠、異域風情的地毯,和剛印在腦海里的現代園藝技術交織在一起,從今至古,便在此穿越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