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7-19 07:39:07
一只竹碗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斌 唐亞新 蔣茜
葫蘆巖渡口,距道縣縣城40公里,是瀟水支流沱水河上的一個古老渡口。
渡口東岸,懸崖絕壁直貼河面,上有兩個緊鄰的洞口,形狀極似葫蘆,因此得名葫蘆巖。
85年前,紅軍長征在葫蘆巖搶渡過河時,一位紅軍戰士把身上的一只竹碗,送給了當時幫助紅軍的渡工邱家儒。這只竹碗,被邱家人視若珍寶,小心保存至今。
6月底,參加“記者再走長征路”活動的我們來到這里,從邱家儒之子、葫蘆巖村村民邱聲彪老人的講述中,得知了竹碗背后的故事。
上世紀30年代,邱家儒一家就住在葫蘆巖渡口附近。當年30多歲的邱家儒是一名渡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撐船擺渡。
1934年11月下旬的一天黃昏,一支隊伍突然出現在渡口對岸。這支隊伍,正是中央機關、中革軍委所在的“紅星縱隊”以及紅軍部分軍團的先頭部隊。
當時,情況十萬火急!國民黨調集40萬大軍,對進入瀟水與湘江之間狹長地帶的紅軍布好了“口袋”,欲把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地區。
在葫蘆巖,緊追不舍的國民黨27軍距離“紅星縱隊”只有不到20公里,紅三十四師奮力擔任殿后任務,搶渡過河刻不容緩。
由于國民黨的反共宣傳,河兩岸很多渡船被藏了起來。邱家儒當時正在渡口附近,對面游過來兩個人,朝他喊了一聲:“同志!”
“我父親后來說,就在當時的幾個月前,渡口這里就有一支紅軍部隊經過,當聽到‘同志’這句話,他心里一下子踏實了,覺得他們一定是紅軍的部隊!”邱聲彪告訴我們,紅軍得知父親是一名渡工,希望他能幫助紅軍渡河,并詢問擺渡過河的價錢,“父親一口就答應下來,‘你們隨到隨過,不收錢!’”
邱家儒所撐的渡船,一次只能裝下40人。為了加快速度,他趕緊叫來幾個熟悉的村民,撐來第二艘渡船。
隨后,按照約定,邱家儒來到渡船上等候。很快,紅軍大部隊就來到對岸,他趕緊撐船往河對面劃去。
就這樣,兩艘渡船在河面上輪番擺渡,連夜幫助紅軍渡河。邱家儒幾個人使勁撐船,到后來累得手腳都直不起來。
“因人數眾多,光有渡船還遠遠不夠,紅軍就在渡口上下各搭建了兩座浮橋。”道縣文聯主席、史志辦原副主任唐小峰介紹。
為了支持紅軍,當地村民有的卸掉自家的門板、床板,有的拿來自家的曬衣竹竿等,抬到河邊幫助紅軍架設浮橋。軍民一條心,紅軍大部隊連夜成功搶渡過河,然后設伏阻擊追敵。
“臨走時,紅軍戰士不忘把這些東西歸還老百姓,匆忙中還將一家門板上錯了,一扇高、一扇低,在我們這里留下了‘高低門’的故事。”邱聲彪笑著說。
一夜下來,勞累的邱家儒正準備坐下來休息。這時,他看見一個紅軍戰士身上帶了個大竹碗,產生了興趣。紅軍戰士告訴他,這是用井岡山的翠竹做的。邱家儒感慨地說:“井岡山的竹子可真大,我這根撐渡用的竹竿沒法比啊。”
“紅軍戰士就說,‘同志,你給了我們這么多幫助,我身上也沒什么東西,就把這只竹碗送給你做個紀念吧’。”邱聲彪說,這名紅軍戰士當即就把這只竹碗送給了父親。
就這樣,這只竹碗留在了邱家,成為那段烽火歲月的見證。
在邱聲彪的家里,我們見到了這只竹碗。它直徑約12厘米、高13厘米,碗口處刻有兩道緊挨著的圓,外表飾以淺淺的花紋。在竹碗中部,有兩個相距約4厘米的孔眼,方便用繩穿孔懸掛,便于攜帶。
“直到湖南和平解放后,父親才跟我講起他幫助紅軍渡河的故事。去世前,還不忘叮囑家里人,紅軍對老百姓好,這只紅軍竹碗,要好好珍藏。”如今年事已高的邱聲彪說起這段往事,眼角濕潤。
時光荏苒。85年過去,竹碗上印著的烽火歲月已離我們遠去,但葫蘆巖渡口的濤聲依舊那么清晰。
【采訪手記】
用心換心 以情換情
張斌
行走在渡口沿岸,碼頭的青石板,已被歲月打磨得失去了棱角。但談起紅軍的故事,這里的人們,臉上仿佛綻放著光芒。
放眼長征,每一次搶渡,都刻錄下紅軍奮勇無畏的堅定步履,每一次涉水,都記載著軍民同心的熱血往事。當年,為了幫助紅軍跟時間賽跑,葫蘆巖的群眾忙碌一夜,有的不辭辛勞、分文不取,有的不惜卸下自家的門板、床板,浮橋與渡船并用,才使紅軍順利渡過艱難險阻。紅軍留下的一只竹碗,不僅僅是表達對群眾付出的感激,更代表了魚水情中所有人對新生活的無限向往。
與民同苦、為民而戰,我們黨就這樣,把理想信念的種子,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厚土沃壤,守護著人們的希望春天。今天,我們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更要堅守自己的初心使命,用心換心、以情換情、融入血脈,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