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出品的《文寶要出道》系列微綜藝第二期節目發布,內容圍繞傳統節日——重陽節,從濟南市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藏品“西漢彩繪負壺陶鳥”的功能出發,在架構和視覺呈現上著重凸顯出漢代“鳩鳥”長生不老的良好寓意和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千年文化傳承。
與傳統佳節深度關聯 “新語態”傳播 多元素縫合解鎖流量密碼
第二季節目繼續主推山東本土“萌”系文物。結合重陽佳節,賦予文物更多的場景可能性,用現代人的視覺審美打破與古代“萌寵”的時空距離,夢幻聯動,讓文物在穿梭的時空背景下交相輝映。
“西漢彩繪負壺陶鳥”外形是一只鳩鳥展開雙翼,兩翼上各負載著一支彩繪陶壺。《后漢書?禮儀志》記載,鳩鳥食道暢達,意為祝老人飲食順暢,不受噎呃,保證健康長壽;相傳漢高祖劉邦用鳩杖以扶天下之老人,故敬養老人,演變為授“鳩杖”的制度;“鳩”與“九”為同音,古代兩字通用,有著獨特的意義。在古代,鳩鳥兩翼上所負的那一對壺的主要功能是盛“糜粥”,它是極易進食和消化的食物,是老人最理想的食物。“老人進食順暢,食而不噎,食欲旺盛,方能健康長壽。”傳說中神鳥的“不噎之鳥載負著不噎之食”是漢代人們向往長壽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萌萌的外觀與九九重陽節尊老敬老完美契合,彰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也從側面折射出了古代制陶工藝的精湛技藝和發展進步。
創新“出道” 一聲“寶兒”讓文物活起來
提起文物,往往給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但在每件文物的背后,卻無時無刻不閃爍著雋永流長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結晶。“讓文物活起來”既有人們對這些古老文明印記的好奇,也是在新媒體語境下,創新解讀年輕人眼中每個文物不可抑制的厚重靈魂。
以文物為載體,以音樂為媒介。節目將為每個文物量身定制拍攝一個“出道”短視頻,讓看似枯燥的文物亮起來、活起來、嗨起來。叫文物一聲“寶兒”,既拉近了距離,也符合新媒體傳播的語態,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將文物性格、身份以看似“無厘頭”的解讀方式,讓人們記住每一件文物的特點,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據悉,《文寶要出道》系列微綜藝用現代人的視角并融合流行元素,以物言禮,以樂言情,給文物賦予多元的場景化展示。系列微綜藝短小精悍,活力滿滿,創意十足。力求把一件件“文化瑰寶”打造成一張張“文物名片”。讓觀看者身臨其境,反復品味,從而激發出從線上觀影到線下探館的興趣熱情。讓我們一起徜徉歷史星河,領略文物風情。
文物名片:
彩繪負壺陶鳥現是濟南市博物館珍藏的國寶級藏品,出土于濟南,以其高大威猛、雄健豪放而獨具特色。陶鳥體碩大,形似鳩,通高52.9厘米,寬43.5厘米。該鳥形體肥碩,昂首挺立,雙目圓睜,短啄,頸與胸部繪赭色鱗狀羽紋。雙腿粗壯有力,足三爪有距,立于方形平座之上。鳩鳥兩翼伸展,雙翼各載一壺,器形一致。壺高頸、圓腹,高圈足,覆蓋,蓋上飾有3個鳥頭形的扁鈕。壺身飾朱色帶紋及鋸齒紋。該器造型簡樸豪放,生動逼真,可謂漢代陶塑之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