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8-14 07:15:08
今年5月,濟南完成了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被保存者是濟南49歲的展女士。
展女士的丈夫桂先生說,妻子的遺體能在國內進行低溫保存是機緣巧合。妻子彌留之際入住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臨終關懷病房。在與病房主任類維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先生萌生了將妻子的遺體捐獻進行人體低溫保存科學研究的想法。
在有了這樣的想法后,他向研究人員和主治醫生進行了詳細了解,包括人體低溫保存的方式和未來復溫復蘇的可能。桂先生說,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妻子已經沒大有意識了,自己和兒子代替她完成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
丈夫希望也能被冷凍
“患病之后,妻子一直非常堅強樂觀,有時候其他患有癌癥的病人的家屬不愿意接受醫生的醫療建議時,她還會主動上前說一些自己抗癌的想法寬慰其他病人的家屬。”桂先生說,即便得知自己患了肺癌,妻子還堅持參加義工活動,去陪伴孤寡老人。“她非常為別人著想,也多次向我們說過,如果醫學有需要,可以把遺體都捐出去。”
記者了解到,目前人體低溫保存仍屬科學研究,在國內并沒有相關的標準來明確低溫保存是否成功。對低溫保存過程可能存在諸如創傷、是否能成功保存的風險,桂先生說,已經了解到過程中會有風險,如果未來出現了最壞的結果,真的保存失敗,他們也考慮過再把遺體取回火化。
“對未來的科技我還是有信心,復溫和治療只是愿景和想象,寄希望于將來的人。”在希望之中,桂先生對未來也會有擔心。
“雖然只是想象,但是我也想象過未來的場景。如果真的可以復活,復活之后也是個問題,一個是疾病能不能得到治療,被冷凍之后到復活期間的她是沒有記憶的,復活了之后怎么面對未來的世界,仔細想想也會怕。”桂先生說,如果醫學允許,他希望自己未來能被冷凍,能與妻子一同復活。
會否成為富人特權
雖然中國剛實現零的突破,對第一位人體進行了低溫保存,但世界上已有300多人加入到冷凍計劃中。1967年,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詹姆士·貝德福德因肺癌去世后,首次使用人體冷凍技術貯存遺體。但據專家介紹,至今仍沒有冷凍人進行復蘇。
據了解,現在組織和細胞上的冷凍和復蘇已經實現,但對冷凍的人體進行復蘇,涉及溫度的精準控制和尺度問題。“現在可以冷凍一個胚胎、手指、卵巢組織或者皮膚等,可是人體的植入量是很大的。”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介紹,對于這種困難,很多醫學院想用現代物理學來解決。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相信,在臨床死亡后理論上最大限度保存大腦的機能,未來人體復溫復蘇后,可以通過相關的DNA修復、干細胞等技術進行人體的修復,實現復活。但真正進行復活仍可能帶來倫理問題。“比如一旦人低溫保存后實現了復蘇和復活,那么這個技術很可能會引來巨大的商業投資,未來生命的延續是否會是有錢人或者有權力的人優先,這都是問題。”
在人臨床死亡后進行人體低溫保存是否合法,是否需要有相關的資質?
記者注意到,《山東省遺體捐獻條例》中有遺體捐獻遵循自愿、無償的原則,目前對人體低溫保存是通過遺體捐贈的方式進行。首先需要本人、家屬自愿進行遺體捐獻,依據《山東省遺體捐獻條例》的規定進行,遺體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齊魯醫院遺體接受站有遺體捐獻的接受資質,同時,研究院與齊魯醫院有遺體捐獻保存研究的合作協議,對遺體進行低溫保存研究。
此前報道過的其他人體低溫保存案例中,就提到過昂貴的費用。據了解,此次人體低溫保存考慮到相關的倫理問題,目前并不進行商業推廣,支撐該項研究的是一個非公募基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皇 實習生 周雨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